翻开中国古典文学的书页,吟咏清明祭祖的名篇佳句层出不穷。如白居易的“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高翥的“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高启的“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而在各种传世的瓷器上,也时时可以感触到清明祭祖这一古老习俗的厚重意蕴。
图示是一只清代雍正年间的青花赏盘,盘径20.5厘米,瓷质细密,釉色亮丽。自盘沿至盘心,均缀以寓意吉祥如意的青花纹饰。盘心瓷画设计别具匠心,巧妙地用盛开的牡丹花分割成两部分,上下各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上面的一幅:祭桌上摆满了各种祭品,一位青衣儒生双手合十,满脸虔诚,朝着先祖的灵位膜拜。旋转瓷盘,另一幅画面映入眼帘:清明时节,花开似锦。祭祖的男士手持祭盒,朝向墓园,半跪半蹲,焚香祭拜。两幅瓷画,各自独立,又浑然一体,无丝毫瑕疵。
清明节起源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最初的清明只是一个普通的节气,依附于寒食节存在,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先后融合了寒食节、上巳节等古老节日的习俗,地位日益重要。唐代首次将清明节列入国家法定节日,宋以后沿袭至今。
祭祀是清明时节最重要的活动。这是一项源于寒食节的习俗,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形成。古时,每逢清明之际,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都要去祭祀扫墓。古书《梦梁录》记载:“清明日,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先民在清明祭墓时要整修坟墓,清除杂草,培添新土,把纸钱挂在墓地周围。此外,人们还要把酒食果品供祭于墓前,并赋诗作对,长歌当哭,寄托对亲人的哀思。上文中的瓷画描绘了清朝中期民间清明祭祀的场景。
仔细端详这只赏盘,器型圆柔纤丽,修挺俊秀,胎骨晶莹洁白,釉呈青白色,纯净润泽,瓷画用笔精细纤柔,构图清晰。究其形制、工艺、釉彩风格,当为清雍正年间官窑烧造。更值得一提的是瓷盘上的薄胎工艺。薄胎瓷亦称“脱胎瓷”“蛋壳瓷”,胎质用纯釉制成,轻巧、秀丽,做工精致,透光性好。薄胎瓷,初出于明永乐年间,成化、万历年间均有精品传世。清初顺治、康熙、雍正三代薄胎瓷技艺日益精湛,其中当属清雍正年间的景德镇薄胎瓷,最负盛名。人称薄似蝉翼,亮如玻璃,轻若浮云。 ☉朱卫东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