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曾说过,“生活需要仪式感,仪式感能唤起我们对内心自我的尊重,也让我们更好地更认真地去过属于我们生命里的每一天。”实则不然。实现对自己的尊重并非要通过让生活充满仪式感这种方式,而生活态度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未来的规划。仪式感对这二者并无张爱玲所说的如此重要。
部分现代人常铺张浪费,在某些特定的日子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来精心策划活动,只为满足心中对仪式感的追求。表面看起来光鲜亮丽惹人艳羡,看似将生活规划得井井有条,内里却不过是崇慕物质的另一种表现。仅是在生活上追求浅层的精致,这种行为切不可取。流于形式,未能给自身带来任何方面的升华,倒真是浪费资源。
过度追求仪式感对自身的时间金钱都是一种极大程度上的考验。着实,人生中常有那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委实值得纪念。却不必为此大肆铺张,也无需为此刻意准备,耗费人力财力将事情做得格外盛大。随其自然即可,抛去刻意,感情显得更为真挚诚恳。
仪式感在生活中要如何体现?若不实际行动又如何体现它。行动了,自然是要教人看到方才能表露你的仪式感。仪式感在某种程度上本就是表现给旁人看的,让旁人看到你的生活如此精致完美,连连赞叹“幸福人生”,方才觉满意。如此仪式感不过是满足自己虚荣心的一种掩饰工具,将虚荣层层包裹在仪式感下,终归还是对表面工程的追求。
又该如何摆脱这种浅层的仪式感,质朴地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切忌过度追求物质,精神财富更为重要。正如黑格尔所说,“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自当先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富足精神财富。对物质也需有一定程度上的追求,但勿将其作为主要目标,过度迷失自己。其次,需做好调理规划。并非如仪式感那般纠结于表面,而是对接下来的所作所为做好明确规划。直截了当,不做表面工作,深入内里,踏实印下每个脚步。
拒绝流于表面的仪式感,褪去伪精致的浮色,做好规划,走好人生中的每一步。 (指导老师 涂炳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