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2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11版:网事

把“智能”穿起来

随着网络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可穿戴设备成了生活的“标配”,从最初的电话手表、手环到如今的眼镜、服装、戒指等,可穿戴设备应用于更多的场景中。此外,可穿戴设备的监测功能也从最初的定位、步数拓展到监测血压、心率、睡眠等健康领域,也重新定义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可穿戴设备让生活“联网”

可穿戴设备(又称可穿戴科技)是指一些植入衣物或饰品等且人们能够舒适穿戴的电子设备,这些设备能够完成诸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具备的一些功能。记者了解到,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的可穿戴设备有: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智能戒指、智能服饰等。在出行、运动、医疗、健康方面,都经常用到智能可穿戴设备。

“孩子上幼儿园,活动范围扩大,定位、防走失功能是吸引我的一个主要因素。”在女儿上幼儿园小班时,从事技术行业的戴智能就买了一款电话手表,起初主要是看中定位与通话功能。后来,随着电话手表的功能扩展,戴先生也跟着更新了孩子的设备,功能也从最初的定位需求,延续到了视频通话、学习等。

健康监测,也是吸引漳州市民购买可穿戴设备重要原因之一。

体育纳入中考,市民陈坤林就给上初中的孩子买了运动手环,只要有时间他都会陪孩子进行一些体育运动,“通过手机终端就能实时监测孩子的运动量,比如锻炼步数、实时心率、环境温度。” 陈坤林说,手环还能及时有效采集学生的肺活量等数据,并给手机实时发送数据,如果孩子超量运动或运动不足时,系统会自动发出预警,陈坤林会根据情况及时做出调整。

“语音打电话”“测心率”“测血压”等功能的可穿戴设备也是不少漳州市民的选择。“我爸不爱跟我们住,我买了可穿戴设备,上班时候可以通过App实时查看老人的身体变化,老人不小心摔了,手表能自动给你手机中的App反馈信息,此外,还能进行一些健康指标的检测。”家有80岁的老人,可穿戴设备让蔡志扬先生放心不少。

记者了解到,目前的可穿戴设备功能仍处于健康监测范畴,可以对慢性疾病患者某些指征进行监测的设备,如血压仪、智能血糖仪、智能体温计等。也有部分可穿戴设备具有部分治疗功能,通过可穿戴设备对患者健康数据进行检测、收集、分析与处理,从而作为医生临床诊断的重要辅助依据,提高问诊效率。

可穿戴设备“智能相随”

“方便、可监控、可监测。”采访中,多数民众跟记者表达了对可穿戴设备的直观感受。“当你运动时,手环可以自动识别健走、跑步等状态,不需要手动设置,就可以记录相关数据。手表可以当做公交卡使用,出行更自由,还可以通过语音遥控家居设备,让生活更简单等。”“90后”杨星说,自己打算在新房配备智能系统,届时,只要动动手,就可以让自己的生活更加舒适。

业内人士表示,可穿戴设备一方面是硬件设备,更重要的在于通过软件的支持实现数据交互,只要有了屏幕,就可以用语音或是手指进行操控,为生活带来更大的便利。“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作用有很多,不仅是监测身体各项数据,还可以用于钱款支付等,实用性很高。另外,它还是一个时尚装饰品,戴上还能彰显时尚范儿。”市区一家小米体验店的店员介绍说。

可穿戴设备逐渐渗透到医疗领域,与移动医疗相结合,也开启了健康管理的一种新模式。“可穿戴设备扩充监测内容,包括脑电波、血氧等情况能够实时、持续收集患者的监测信息。”护士张静说,这些客观的数据记录往往比患者向医生描述的感受或者对病情的表述更为精准,对患者的状态评估和支持临床决策提供了便利。

针对老人、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可穿戴设备还能提供安全监护方面的服务。比如,可穿戴设备能够自动预警,提醒存在健康风险的患者及时就诊,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能够监测跟踪胎心数据,收集和传输孕妇各项生理参数,确保孕妇安全,还可以监测胎儿生理参数,促进实现优生优育。

采访中,也有人提出,现在可穿戴设备大部分都要依赖于手机,通过智能手机实现,比如目前不少类似设备需与手机App等连接才可实现功能,对于年纪大点的人来说操作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过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可穿戴设备可能会替代手机。”陈坤林说。

另外,业内人士也表示,可穿戴设备大数据价值是未来的一个方向,但目前社会参与度并不高。“大数据的确会涉及个人隐私。”但是,无论是用于运动记录、锻炼还是辅助中老年的医学监测,或是为生活提供便利,可穿戴设备作为互联网与物联网深度融合的产物,民众需求将日益增长,“抬腕”就能开启智能生活、随时随地即可监测自身健康情况的时代已逐渐到来。 ⊙本报记者 陈晓云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