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31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13版:教育周刊

难忘那一张张纯真的笑脸

山花烂漫、山风清凉,自2020年初冬开启那场海拔八百米的“美丽相遇”后,孩子们那一张张纯真的笑脸,时常浮现在我们眼前,感动激荡于心。一个多月前,我们到访过位于南坑镇的南靖县海拔最高的高竹小学,往返途中,晕车晕到苦不堪言,导致对十八弯的山路“心有余悸”,心中默念“我以后再也不到这里来了”。

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当闽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和艺术学院有几位大学生愿意到高竹小学送课支教,为孩子们上体育课和音乐课时,党报记者的责任感上来了,我们于是重走“回头路”,在前方引领,为送课支教搭起连心桥。

12月25日上午,汽车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再次向山里进发,车窗外的景物既熟悉又陌生,我们不禁嘘唏:在山里任教的老师,每周都要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的确要克服不少困难。

采访时,我们被听到的、看到的一个个真实的瞬间感动。摄影记者抓拍到了许多动人的笑脸:体育课上,三年级的七位同学绕着篮球场热身跑,他们脸上绽放出花一般的笑容;在国旗下,一位戴着头箍的女孩看到记者的镜头对准了她,也迅即微笑着摆了一个“Pose”;下午的音乐课上,教室里传来优美的音乐旋律时,孩子们学得很认真,个个面露笑靥;操场上,正是劳动实践环节,园丁刚刚翻过的土地散发着清新的泥土味,孩子们种下了一棵棵茶树苗,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为什么他们会这么开心?高竹小学孩子和老师们发自内心的笑容告诉我们:孩子们在山区学校也需要享受优质的教育服务。“育人更要育心”,师者说,“不但要教给孩子们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寻找梦想、开阔视野,向‘远方’奋斗。”

那么,舟车劳顿奔波之苦,真的不算什么。因为,孩子们纯真的笑脸对到访者产生了影响,让我们对如何更有价值地生活有了更清晰的方向。而作为一名记者,行走山间,深入采访暖心的故事,真听、真看、真感受,通过我们手中的笔和镜头,尤其是通过创新融合的报道方式,在广大网友,特别是年轻网友中产生共鸣,是记者这份职业赋予我们的荣光和责任。

☉本报记者 苏水梅 刘健宁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