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1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10版:教育周刊

换位思考 打破僵局

“怒吼”视频的背后,教育资源的问题、家校权责分工的问题值得深思。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副教授、铃子心理咨询创办人林冰说,在“家长群”里,经常出现意见一边倒,许多家长时时自觉化身“马屁精”,有想法也说不出来等现象,有的家长看到“家长群”里信息闪动,就会感受到来自“家长群”的压力,却不知道怎么办。

“家长群”一旦建立,其中的家长自然不可回避“群体压力”。群体压力有什么影响呢?林冰认为,群体压力本身也能增加一定的凝聚力。比如,大家都树立一致的目标,有共同的责任和荣誉感,能使群体更加团结一致。家长可能对于孩子的班级事务很上心,积极主动的配合。但是,太高的动机,有可能会让家长焦虑不安。“辅导孩子作业”就属于后者,因任务难度高,家长无法完成甚至不堪重负,而使焦虑升级。

如何能让“家长群”不再只成为“压力源”?林冰表示,可以尝试改变“家长群”的动力,使其形成良性沟通的群体。她提出三个方面建议:一是明确目标,保持独立思考。当家长使用“家长群”交流时,不妨提醒自己明确交流目标。因为家长关注的终极目标,是孩子的成长,是让孩子可以在现有的教育资源下,朝向一个更好的方向发展。家长要避免将所有信息都当作任务压力,陷入无谓的比较中;二是共情理解,避免矛盾纷争。林冰说,当家长换位思考,相互理解时,自然也能体会到他人的焦虑与不安。群体里,并不是总是需要沉默以求得和谐的环境,先表达对彼此感受的理解,再合理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想法。家长要认识到,不同的人会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允许群里有不一样的声音存在。同样的道理,老师也包容地体谅每一位家长,就有利于“家长群”成为家校交流的良好平台;三是增加觉察,减少投射与误解。“肩负孩子教育养育职责的家长和老师,需要相互的支持。”林冰说,出现问题的原因是,老师和家长把“推卸责任”的印象放置到对方身上,老师将责任放到家长身上,家长把责任放到老师身上,不自觉地在承担较大负担时,将自身的愿望“投射”。只有家长和老师都增加自我觉察,认识自身的困难,减少投射,才能减免彼此施压。

林冰表示,“家长群”是一个透过网络构建的,以孩子的共同发展为目标建立起来的群体。它不是某一个人的主场,而是一个动态组织,有其内在的动力。所以,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每个人的反应都会左右这个群体动力的变化,也不可避免地受群体压力的影响。老师和家长要做的,就是厘清家校权责边界,通过有效沟通,达成双方深度理解,这样学生、老师、家长才会真正减负,因家长群产生的僵局才能被打破。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