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1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11版:教育周刊

感恩, 从一个鸡蛋说起

⊙孙胜男

临近中考,教室很热,尤其顶楼,闷热难耐,教室里的空气流动都难。后来物业搬来两台落地扇,一前一后。加上教室顶部的六台吊扇,勉强可以消暑。

班级有位女老师怀孕月份比较大,爬到四楼已经浑身是汗水,一边进教室一边开玩笑地说:“呦,教室多了两台风扇啊,你们不给我吹一下啊?”学生说:“老师,你有讲台上的吊扇啊?”“老师,你是要吹空调的,不是吹风扇的。”玩笑归玩笑,但是说到最后也没有学生把风扇稍微向老师这边转一下。教室的确热,老师不会真的跟学生抢或者计较,只是会心凉。学生总是忘记老师所求无非点滴感恩关心。

低头想一想,二十几年前热情洋溢给老师送鸡蛋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那时我们还在村里读小学二三年级。端午节老家的习俗是吃煮蛋,鸡蛋、鸭蛋、鹅蛋都拿来煮。每年端午节的早上,学生们都会带家里的煮蛋到学校。男生会拿鸭蛋头对碰,角逐最结实的鸭蛋。女生会在课间吃煮蛋,感觉也很幸福。至今依然记得,在所有的娱乐活动进行之前,我们都会把自己的鸡蛋、鸭蛋,一个或两个,放在讲台上送给老师,零零散散地摆着,长长的木桌子上满满的。而我们就像魏巍《我的老师》中的孩子们一样,用“儿童狡黠的目光”瞥着教室外老师的身影,瞥见老师进教室了,我们得意地笑着。老师进了教室,吃惊地说:“哦,送给老师这么多蛋啊。”我们也知道老师断然是不会要的,只是笑着。但是她很欣喜,挨个看看,大的小的青色的粉色的,然后笑着跟我们说:“谢谢大家,心意老师领了,大家都拿回去吧。”我们又一个个跑上去,笑嘻嘻的,拿回自己的蛋。

之前在班级家长群,有位家长特意@我说,希望学校加强对学生感恩之心的教育。有时候我很困惑,老师又何尝不希望家长加强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当我们要求孩子们对我们感恩的时候,作为老师,作为家长,我们是否给予了孩子恰当、足够的爱和引导呢?

中考那天,怕同学们体能消耗太大,我准备了一点饼干、枣糕。考试中场有学生来找我要吃的,说早上起晚了家里什么东西都没有,超市又没开门,饿着肚子来参加中考了。

出于好奇,我在班级做了个吃早餐情况调查。班级每天早上能按时吃早饭的同学不到2/3,其中家人自己下厨做饭的少于1/2,这样算下来一个班级50人能按时吃到家人做的早餐的同学不过十五六人。有同学说:“我妈自己都不吃早饭,还给我做饭?”有同学说:“有钱买就不错了。”我们开发区建区二十几年,家家也算发展起来了富裕了,没想到学生吃早餐的问题竟如此严峻。

时间一晃快三十年了,想起了我们上学的时候。

北方的冬天尤其冷,冰碴总悬挂屋檐,触手可碰。没有早餐买,没有闹钟叫醒,老爸老妈一觉醒来,趴在窗子上看院子里黎明前夜色黑暗的程度决定喊我起床的急与缓,然后开灯,起身,爸爸妈妈总有一人起来给我做早饭。一堆柴火烧热了锅,两个鸡蛋下了锅,“滋滋啦啦”的油、锅、蛋通力合作的扑鼻香,吃得饱饱地、热乎乎地去上学。

“孩子,今天想吃什么?”“土豆饼!”“好,你去削土豆吧。”

于是我端着半盆水的小盆,放上四五个土豆,拿着小铁勺一层层地刮着土豆皮。二十多年过去了,这依然是我印象中最温暖的对话。土豆饼不好做,但是只要我点名母亲就不怕麻烦;我自然也懂得要去帮忙削皮、切土豆丝,略微减少母亲的繁琐。后来,上初中住校一周回家一次,母亲会在返学的时候,给我煎一锅土豆饼带着。上高中的时候一个月回家一次,返学的时候,母亲依然会给我煎一饭盒土豆饼带着。学习不顺心、考试考砸了,嚼几块土豆饼有如母亲无声的安慰,吃完又干劲儿十足。

时至今日想起那蛋炒饭、那炒面、那土豆饼,内心依旧暖暖的,所谓家的思念就是思念这美妙的听觉、香香的味觉。

如今回到老家,父母们经常挂在嘴边的是,邻居家小丽工作第一个月就给爸妈买了辆电动三轮车,堂姐每次回家冰箱都买得满满的,邻居们穿的衣服都是儿女给买的,空调、电饭锅、烧水壶、茶盘……家家户户,大物小件,似乎都是子女张罗或出钱买来的。农村老太太村头巷尾所议论比较的,也是谁家孩子有出息,懂得孝顺父母。

“润物细无声”“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付出和辛苦,孩子们自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被默默关爱、不断教导的孩子在成长中获得的情感扶持更多,也更懂得感恩回报。

前几天一个人带女儿出门看绘本,我在开车,不到三岁的妞儿坐在旁边跟我聊天。她说:“妈妈,等我长大了你老了,我要帮你开车。”温暖在心间融化,可是我从未曾对小小孩儿说过要“感恩”“回报”之类的字眼,这种反应大概就是情感获得的自然流露。我想感恩更多的是一种获得的回馈,我们在批评学生不懂得感恩、不懂得体谅别人时,也得想一想为人父母、为人师表的我们是否对学生足够给予、足够施恩呢?

(作者系厦大附中教师)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