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09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3版:聚焦

探测深度5米 误差仅为5厘米 今年新增人行道“扫雷”试点

通过车载探地雷达“彩超”检查,可以对路面下隐藏的病害做出预警,减少路面塌陷事故发生。但如果遇到街巷路面过窄、车辆无法进入检测区域时,该怎么办呢?

带着疑问,7月4日上午9时,记者与检测团队一起来到位于龙文区迎宾路人民广场内的地下人行通道检测点。

只见技术人员打开一部可折叠的“手推车”,一米见方的红白色小盒子上安装有四个轮子,约一人高的扶手平台上配置着一台笔记本电脑。“你别看它体型小,地探能力可不输车载式那些‘大家伙’。”漳州市市政工程中心副科长向永煌告诉记者,该便携式双频地质雷达检测车虽然只有6公斤重,“身体”里却藏着拥有两个信息硬通道的探地雷达主机。同时,“手推车”上的加固型笔记本电脑作为数据采集系统,不仅防尘、防潮、防震,其高分辨率强光型液晶显示屏让检测人员在强光直射下,靠肉眼便能清晰看到所有检测信息,并帮助检测人员初步判断地下病害。

“它还可以在台阶较多、路况不好的地段进行检测。根据不同区域位置和路况,我们会选配100MHz、200MHz、500MHz天线对深度5米范围内的道路病害情况进行扫描检测。”漳州市市政工程中心主任蔡元利形象地做了类比,“就好像我们去医院做‘彩超’一样,当医生发现哪个部位出现疑似‘病灶’时,会进行多次反复扫描,同时提高单点的检测强度,最后才确诊和治疗。这些医疗技术运用在道路检测上,则体现为网格化加密布置测线、单点雷达反复扫描。”

目前,我市使用的探地雷达系统可检测道路下方5米范围内是否存在空洞、脱空、土体疏松区等影响道路安全使用的隐蔽性不良地质体,探测精度达5厘米。也就是说,如果地下5米内存在一个空洞,探地雷达探测到的这一空洞位置,向上或向下误差最多不超过5厘米。专业检测人员在进行普测数据采集后,可依据相关地质信息库对采集的图谱进行分析研判、筛选出疑似点,并通过定位系统锁定其所处车道等具体位置,以便及时进行处理。

鉴于外省市曾发生过人行道塌陷事故,今年在探测车行道的同时,我市首次将人行道探测也纳入其中。“由于市政道路特别是人行道的地下空间常布满管道、线缆及排水系统,甚至局部有化粪池等设施,导致检测精确度受到影响。我们技术人员就需要结合市政道路规划图特别是老旧道路当年的施工图纸,一格一格对图对表进行分析判断,排除诸多干扰项最终‘确诊’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蔡元利表示,今年我市会选取多条路段的人行道试点雷达检测,并逐步在市区全面铺开。

在去年检测的基础上,今年我市继续对芗城、龙文两区约41公里的新移交接管道路和去年检测发现较多病害路段进行“体检”,其中芗城道路12条,龙文道路18条,工期预计为60天。为尽量避免对交通的影响,快车道的探测主要安排在夜间进行。截至7月7日,现场探测数据采集工作已经完成,累计测线长度约160公里,发现存在空洞2处、脱空4处。

“下阶段,我们不仅要及时联系各方单位和组织中心科室、管养班组进行病害体修复,还要邀请各县(市、区)城建管理部门召开工作经验交流研讨会,推动省厅倡导的这个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在我市更多县(区)落地,守护人民群众脚下安全。”市政工程中心支部书记张俊炜说。

此外,市政工程中心不断健全完善网格化巡查管理制度,通过把市政道路管养范围划分成11个片区,每日投入约100名巡查人员对市政道路设施进行至少15小时的日常巡查,发现问题后立即处置。同时,市政工程中心持续加强对市政道路设施的日常巡查和维护力度,截至7月7日共修补人行道约2.86万平方米、车行道约1.35万平方米,并对破损路障石进行更换,加强对路灯箱式变、公交候车亭等管养修复,保障市政道路安全通畅、市民安全出行。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