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7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6版:网事

别让“付费刷课”再给学历“注水”

(资料图片)

有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的慕课数量和应用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上线慕课数量超过3.4万门,学习人数达5.4亿人次。

繁荣的网课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学习的便利,还带来了一条“付费刷课”灰色产业链。十几元甚至几元钱即可购买“代学网课、代考试”一条龙服务,这种给学历“注水”的现象,已在部分高校成为公开的秘密。

有了“付费刷课”

部分学生“不学无术”

有数据显示,仅2019至2020年,全国范围购买刷课服务的学生超过790万人,刷课数量超过7900万科次,涉事刷课平台的下线代理人超过10万,其中大多数都是在校学生。

有了“付费刷课”,部分学生“不学而过”。“每到上网课时,QQ群里面就有很多代刷的、找代刷的消息。”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林小荣说,“尤其是临近期末,很多学生为了获取学分,又想省事,就会在网上找‘付费刷课’。”

然而,“付费刷课”的工作流程并不单一,还分为“机刷”和“纯手工刷”。“‘机刷’便宜点,但容易被后台查到,一门课十元到二十元不等,‘纯手工刷’价格比较高,具体定价要看课时长短,如果需要考试,还要再另外加价。” 林小荣说,“‘纯手工刷’挣得多,甚至有学生会为了挣生活费,做起这类兼职。”“付费刷课”不仅冲击了高校在线教育秩序,更直接败坏了学校的学风考风。

而“付费刷课”带来的“不学而过”,逐渐使得不少学生不学无术。蒋丽是众多“付费刷课”的“商家”之一,她说:“期末总有大批同学积攒许多没上的网课,这段时间是最好赚钱补贴日用的。她一般接的是‘纯手工刷’的订单,完成学时会与‘买家’商量价格,这其中包括考试95分以上。”

蒋丽坦言,这样的网课教育对于学生而言就没有意义了,通过购买获得的只有虚无的几个数字而已。而这些数字恰恰是大多在电脑前进行机械操作的学生最需要的。

在线教育考核

评价方式有漏洞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在线教育渐成潮流,高校所普遍推动的网课化浪潮,使得“付费刷课”一时间蔚然成风。其实,在线教育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共享教育资源,让授课、考试都在线上完成,这大大降低了学校的课程成本,学生也足不出户就可修到学分。

但随着时间的推延,替学、替考等问题频发,网课的存在使得教师和学生家长十分担忧。“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学’,现在学生为了完成考核任务,用‘付费刷课’的方式获取学分,以为自己就已经学会了知识,实在可以说是‘掩耳盗铃’,我们高估了学生的自律性。”漳州高新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孙宇说道。

而在线教育并不能确保是学生本人在学或者参加相关考试,这一系统漏洞,是在线教育有“空子”可钻的根本原因。蒋丽说:“后台监管存在的漏洞盲区众所周知,也就是在不使用任何刷课软件的情况下,只要有人守在终端前随时输入验证码,后台不可能分辨出来‘刷课’的人到底是谁。”

就学生而言,这种“掩耳盗铃”从而“蒙混过关”的学习,不仅荒废学业,还会严重助长投机取巧思想。“‘付费刷课’也不贵,可以节约很多时间做其他事情,所以有些同学就加入了‘付费刷课’的大军中。”林小荣说,“现在认真听课的只有部分比较热爱学习的同学,由于没有人监督,不少自己刷课的同学也是无心学习,而选择‘付费刷课’的同学更别提了。”

事实上,“付费刷课”的技术条件已十分成熟,刷课技术可以实现“刷课秒过”“考试改分”“提取试卷”“考试包过”等多项功能,其规模和程度都在以人们意想不到的速度增长。

杜绝“付费刷课”

靠监管更靠自律

2021年6月16日,广西大学教务处官网就对278名存在通过非正常途径完成网络课的修读、考试、获得成绩等不良记录的同学予以公示,并规定,学期内不良记录的行为记1次(本学期内不良记录次数不累计);不良记录行为记录达到2次(即连续2个学期都有不良记录)的同学将列入网络课选课黑名单,将永久取消网络课的选修资格。

然而面对学校的“重拳出击”,不少选择“付费刷课”的学生却不以为然。“肯定会起到震慑作用,但是作用不大。因为学校每个学期都会抓第三方软件刷课,但到底会不会被抓,主要看运气,有同学使用第三方软件刷课就没有被查到”。漳州高新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张丽摇了摇头,“而且大部分学生会选择‘纯手工刷’,其实这根本不会被发现”。

那么,在监管力度不够,平台技术不足,学生认知欠缺的当下,有哪些途径可以引导解决网课代刷的问题呢?

首先我们应该意识到,网课绝不可成为线下课程的替代,即便是必须利用网课进行教学的特殊时期,也要尽量避免将之外包给不靠谱第三方平台,并盲目和平台签署合作互认协议。

从课程本身而言,如果连线下课程都缺乏吸引力,又怎么能提高网课的吸引力呢?因此,有专家认为,学校要从教师入手,改革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引导教师重视人才培养,开展教学研究,创新课堂教学,提高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学校也应该充分意识到,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应该教育学生学会学习而不只是学会知识,学生改变对学习的态度,才会在规划自己的学业发展的同时,把目光从提高学历转移到提高能力,主动适应社会发展进程。

☉本报记者

王心如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