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1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5版:文化走廊

诏 安 含 英

——一代名将林仲安出生入死之地

⊙沈益群 文/图

在诏安城南七八公里处,有个依山傍海的村庄——含英,隶属桥东镇,全村人口约4000人,单一姓氏林,村民多以海水养殖为主。

离含英村三公里远的铁炉港,是处海防军事要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对台军事十分重要,多年来部队都在此进行军事演习。

早在七百多年前的南宋末期,诏安林氏先祖就来含英开基发展,并衍生出去,使含英成为诏安林氏一处重要的发祥地。

这里,更是走出了诏安一代名将、元朝进义将军林仲安。林仲安生于斯、长于斯、卒后葬于斯。

林仲安(1308—1382)是林氏开诏四世祖,其曾祖林惟福,字孝泽,谥十九致政,来自龙溪莲池。南宋度宗咸淳年间,林惟福任广东提举学政,上任途中路过南诏,见此地山川秀美、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是隐居避难的好地方,心生羡慕之情,萌发日后定居南诏之想法。于是任满还乡时,林惟福只留夫人在龙溪莲池守田产,自己携子女来南诏定居。后子孙分居两处,一处在梅岭,一处在含英,于是便有了“梅岭林”和“含英林”之说,林惟福成为林氏开诏一世祖。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林仲安出生在含英村。其父(诏林三世)十解元和其祖(诏林二世)四解元,皆功名等身,林仲安可谓出生于官宦世家。然林仲安崇文尚武,自幼勤奋苦学,长大后一心报效朝廷,遂投军。起初带兵在莆田仙游一带与海匪山贼作战,英勇杀敌。后又出镇梅岭,戍守海疆。元至顺年间,朝廷授“进义将军”。其时,林仲安将军屯兵梅岭港(今林厝村),修四堡寨(今遗迹尚存),建梅岭悬钟城东门。可惜悬钟城未建完成,元朝就灭亡了,后明太祖朱元璋派江夏侯周德兴驻守梅岭,设悬钟所,周德兴才得以把悬钟城修建完整。悬钟城在之后的明清时期,成为一处重要的海防要塞,如今悬钟古城墙已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了。林仲安将军又在家乡含英修建东、西二城门,使其遥相呼应,至今城门遗址仍在。

林仲安将军在日常的行军作战中,不仅注重军事建设,而且爱护士兵、体恤百姓,广施仁德。当时官府以诏安西路一带村民结交山寇之罪,欲派兵围剿这几个村。林仲安以自身官职和全家性命担保,最终朝廷赦免这些村庄之罪,村民刻碑立石以纪其德。

林仲安将军还在家乡开路造桥修渡口,方便人们出行,造福当地百姓。其时天下大乱,百姓颠沛流离,林仲安将军又在城郊良峰山等处设“义冢”,给死难者提供收葬之处。

元末政治腐败,气数将尽,林仲安将军遂解甲归田,回家乡含英隐居。同时教育儿孙以德行为本,做忠孝仁义之事。

林仲安将军有两位夫人,沈氏和许氏,共生三子一女。其长子林南生到县城开基“五常堂”,派下衍生五大房,县城林姓主要聚居在东关(六街),农村中整村整片是林姓的也不少;其二子林整林无嗣;其三子林元熹到梅岭林厝开基“四德堂”(后改为“祀先堂”),派下衍生四大房,长房、二房和三房都在林厝发展,第四房又到东山开基衍生三宗。将军女儿早年出嫁后,丧偶无子,后回娘家侍奉父母,抚育侄儿。又在村中建有保林寺,供其诵经拜佛,保林寺今也成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林寺边便是林仲安的将军府。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一代名将林仲安走完了光辉的一生,享寿七十五岁。他一生戎马,忠心报国,又热爱桑梓,造福百姓。他走时,两位夫人已先他而去多年矣。他的子孙把他和两位夫人合葬在含英大坑内河田山,这是将军生前就看好的一块风水宝地。从对面山上俯视下来,墓穴犹如一条长长的蜈蚣,故穴名“飞天蜈蚣”,将军也被称为“蜈蚣祖”。

林仲安将军在诏安林氏的发展史上,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一脉单传,父母只生他一人。他光前裕后,当他走时,膝下却早已儿孙满堂,人丁兴旺。

600多年来,诏安林氏人口已繁衍数万多,成为当地一大望族。诏安林氏虽有多支衍派,但毫无疑问,林仲安将军派下的“五常堂”和“四德堂”,是最重要的两支,其后裔传播至闽南粤东一带,甚至海内外。每年农历三月十三,将军后裔子孙、诏安内外林氏宗亲,成群结队,纷纷来到含英河田山,祭扫祖坟,寄托对一代名将林仲安将军的追思,缅怀先祖功德。彼时人山人海,场面壮观。

林仲安将军墓,作为明代有名的古墓葬,于2015年2月6日,被诏安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十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受到妥善保护。

600多年过去,含英村里的将军府早已荡然无存,只留下一片空地。将军的英名却永远烙在人们的记忆里,与丹诏大地在一起,为诏安之林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林仲安将军陵园

林仲安将军墓

县文物保护单位

诏 安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