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韩愈《与孟尚书书》:“与之语,虽不尽解,要自胸中无滞碍。”元刘壎《隐居通议·理学一》:“则见天地万物,洪纤曲直,如清净琉璃,无不洞彻,自此了无滞碍。”引文中的“滞碍”,义为“阻碍;不通畅”。
本地闽南话,“滞碍”(dip 阴入 dɑi阴去),义为“阻碍”或“妨碍”。如“合你滞碍?”即“碍着你什么?”
本地话中,它又引申为“干系”,即牵涉到责任或会引起纠纷的关系。因有这样的“干系”,也即有了阻碍,不通畅。同样是贬义词。上面的例句中,它也可以是这样的词义。那例句意思就成了“和你有什么干系?”
夏夜在户外乘凉,大人会告诫小孩子:不能用手指天上的月亮,指了,耳鬓相连处会被割伤,生疮,流出淡黄色的脓来。若不知指了,这时要赶快念:“月金光,俺刀钝,恁刀快,合俺婴儿无滞碍。”如此就平安无事了。这成了首童谣。当然好笑,却也有趣。
它在这童谣里,作“妨碍”或“妨害”解行,但若说成“干系”,也恰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