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9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10版:文化走廊

大学士林文穆故里

⊙田 丰 文/图

天保维垣

洞口村林氏宗祠-林釬题匾

林釬夫妇与母亲合葬墓

林文穆公里门

淡泊宁静 中正平和坊(南)

洞口村林釬故居

林文穆即林釬,文穆是其谥号。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按其生前所作所为,选择或褒或贬的文字来概括,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这就是谥号。一般说来,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林釬的谥号,是朝廷给的。文指文采出众,穆是温和恭敬,含有正直自律的意思。

文穆二字,基本概括了林釬生平的两大亮点。一是文采方面,其学业成就无可争议,科举成绩是第一甲第三名,是漳州科举历史上三名探花之一;二是为人处事方面,“釬为人冲淡和平,廉介自守。郑芝龙受抚,奉千金为寿。釬却之,复书曰:‘成人之美,君子也;因之为利,非君子也。’芝龙亦叹服其量。”(语见《漳州府志》)

林釬,龙溪人(今龙文区蓝田镇洞口村),以同安学籍参加科举,登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殿试第三名,官至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实录总裁。在任上,林釬坚持原则,屡次断然拒绝魏忠贤宦官集团的无理要求,因此主动弃官回乡。回乡后,林釬和士绅一起,支持漳州地方官员加强军事防务和发展农业生产等多项重大工程。如完成万松关建造工程、升级加固镇门南北两城工程和宝林水利工程等。

崇祯改元,清除魏忠贤宦官集团。林釬官复原职,累升侍郎兼侍读学士。九年,面对皇帝提问,林釬陈述“用人、理财、靖寇、宁边”四策,崇祯皇帝听后很满意,即日拜东阁大学士,入阁主理日常政务。当时,皇帝对朝臣结党积习痛心疾首。目睹林釬诚实正直,不立门户,特加眷顾。首辅(当朝宰相)很忌惮林釬,故意分派繁重的公务困扰林釬,林釬终日操劳,竟积劳成疾而病逝在任上。朝廷追赠礼部尚书。

明崇祯九年(1636年),即林釬病逝当年,朝廷为林釬建牌坊,坊为仿木石构,坐北朝南,十二柱三门五楼。南榜题“澹泊寧靜”北榜题“中正和平”,横枋题“为万历丙辰科殿试第一甲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直起居注纂修实录、经筵展书官,历南京国子监司业、左春坊中允谕德、国子监祭酒、詹事府詹事、经筵讲官加俸一级,礼部右侍郎掌翰林院事、教习庶吉士,实录副总裁,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奉敇同知经筵事、实录总裁,赠礼部尚书,谥文穆,林釬立”。牌坊立于鹤鸣山下驿道(今理工学院校园内)。

崇祯十五年(1642年),出于对上级和老师崇敬和爱戴的非常之情。林釬的下级和学生李绍贤(礼部右侍郎)、曹广(漳州府推官)、刘鸿嘉(龙溪县知县)三人自发为老上级及老师林釬立一座里门牌坊,牌坊立于洞口村的村口,榜书“林文穆公里门”。 牌坊为朝天式,四柱三门,端庄素雅、朴质无华,与林釬品行十分吻合。

洞口村现已动迁,尚暂时保留里门坊、林氏宗祠、林釬故居、林釬墓、林釬父亲墓。

洞口林氏宗祠共两进,硬山顶,燕尾脊。面阔三间,前有石埕,门面凹寿式,开三门,陡板台明,青色门鼓石。门匾是阳刻林釬手书“林氏宗祠”,面墙上钉文保点铁牌。祠内前殿居中挂“探花”匾,正殿明间挂“黄阁调元”匾,次间挂“五经魁”匾。

祠宇正殿进深三间,梁架为抬梁式,木柱垫鼓形青石柱础。金柱楹联两对:

名高蕊院黎火青流殿月,班首銮坡宫袍绿染墀云。

七岁开基登堂须念洞口遗泽,四世分房绳祖再振鹤鸣家声。

檐柱楹联是:左有蓝田堪种玉,右宜赤岭好培兰。

林氏宗祠后方是林釬故居,故居于2019年刚刚修缮完工。基本保持原建规模和形制。共两进,硬山顶,燕尾脊。面阔三间,开一门,陡板台明,直棂格石窗。右前有一口古井,方形石井栏,交齿榫。古井右前是古巷门,门顶保留土地公庙,巷门应是古村坊门,坊门上供土地公庙,是里坊制度的遗迹。

林釬墓在洞口村内。林釬墓为糖砂夯筑,前立双望柱(墓笔),保留明代形制。从墓碑字刻看,是林釬夫妇与母亲陈氏的合葬墓。其后数十步,有一古墓,前立双望柱,据村民说,是林釬父亲之墓,墓碑阳刻“翰林院编修英惠林先生神域”。

漳州科举史上,进入第一甲仅五位:林震(状元),李贞(榜眼),谢琏、林士章、林釬三人都是探花。前三位留下来的文献、文物非常之少,仅后两位探花留下一些文献和文物。两位林探花分别出自漳浦和龙溪,都在朝廷任职,都曾在中央政权核心有所作为。他们的形迹,点点滴滴都能反映和当时历史的蛛丝马迹。从这个角度看,漳州本地包括历史名人系列在内的各历史阶段遗留下的文物,是研究地方历史和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原始证物,已沉淀为全社会的文化财富。

与林釬相关的一系列文物,弥足珍贵,应毫不犹豫地保护下来。在充分保好保护和整合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可作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和历史文化旅游热点。从而扩大当地知名度,提升本地区的软实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双丰收。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