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没有很强的表现欲,我害怕引人注目,也不想成为被众星捧月似的那一轮“明月”,因而我总是很普通。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我的分享欲很强。我喜欢将平淡生活里琐碎的点滴分享给我的朋友们,尽管未必会有很多人在意。
我本身也是个比较敏感脆弱的人,当有意封闭自己的时候,很轻易地就成了一个孤僻的怪物,似乎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有时候,我甚至觉得那句“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有几分道理。
有时候,我又希望并坚信,我与他人的悲欢是相通的。这是不是很矛盾?难怪有人说,人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
昨天傍晚,月亮升起的时候,我正坐在家门口。吹着风,我觉得那月亮十分漂亮。明知道手机摄像头里的画面不如肉眼看到的美丽,我仍拿出手机想将它拍下来。
天色有些暗沉,鸟雀在屏幕中胡乱飞着,我索性将亮度调到最低。拍出来只有黑乎乎的天空和孤零零的月亮,月亮的轮廓和形状意外清晰,只有一半的月亮微微泛着铁锈的颜色,倒是惊艳。美中不足的是放大倍数太小,照片里的月亮就只有一点点,不放大看也看不出是什么。尽管如此,我还是很喜欢这张照片。
洗完澡后,我将它发给了阿杨,让她猜这是什么。她说是月亮。我打开图片进行编辑,在月亮下方添了一行字:“This is the moon,I want to give you.”并再次发送给了阿杨。
阿杨说她很感动,她很喜欢我“送”的月亮。后来我又意外地发现,那张带字的照片被阿杨设置成了她朋友圈的背景图。
那个时候我的心里酸酸的,是那种甜蜜的酸。因为我发现自己喜欢的也可以成为别人喜欢的,我不是全然孤独的个体。
阿杨是一个大我八岁的姐姐,有着和我完全不一样的生活,甚至性格也与我大不相同。但阿杨可以很好地理解我的喜怒哀乐,可以给我回应。
在阿杨说喜欢的那一刻,我们之间的八岁是不存在的,我们之间的一百多公里的物理距离也是不存在的,我们之间的一切差异和距离都是不存在的。
幸福的滋味,不是赏月时的滋味,而是和一个懂你的人一起“赏月”的滋味。
(指导老师 张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