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胜利路(西洋坪路-九龙大道)人行道改造初步方案中获悉,根据胜利路人行道功能及交通现状,本次改造将借鉴近两年市区道路改造(水仙大街、元光路及腾飞路等)中慢行道优化的经验和做法,主要从贯彻海绵城市理念、增加交通引导识别度、铺装透水防滑材料、人行和骑行细化分道、改造树池等环节入手,进一步提升人行道通行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其中,本次胜利路人行道两侧改造全线长约8880米(单侧4440米),标准路段改造后的人行道宽度约2米,非机动车道宽度约2.5米,设施带(含树池)宽度约2米。人行道路面设计采用现浇透水混凝土面层,提高面层抗滑指标,增加地面摩擦力。
同时,我市将把人行道区域标识为灰色、非机动车骑行区域标识为红色,通过颜色区分不同通行功能,既能提高识别度、保障行人安全,又能提升通行效率。
“胜利路(新华路-劳动大厦段)最早为双向四车道,在早期实施的改造中,我市采取‘人非共板’混行的方式将主车道增加至六车道。虽有效提升了机动车通行能力,但机非混行造成的行人不安全、电动车上下坡道口不平顺、电动车骑行在花岗岩人行道易滑等问题随之产生。” 漳州市城投市政集团副总经理于江龙告诉记者,此次改造立足胜利路无法增加独立非机动车道的现状条件,参考元光路“人非共板”做法,即让电动车、自行车等非机动车和行人共用一个板块,通过铺筑红色、灰色等不同色彩路面结构,清晰区分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通道,强化行人、非机动车的路权保障,并引导市民尽可能自觉“人非分离”。
“盲道的设置是不是也要靠旁边一些?目前一般设置在人行道正中央,电动车骑行经过经常打滑。”针对市民在《闽南日报》官方微信平台进行的留言建议,我市也在改造初步方案中进行了详细调整:“早期盲道设置未考虑电动车通行需要,为了提高盲道连续性、避让井盖检查井等各类地下管网设施,盲道位置基本布设在人行道中间位置。此次改造中我们将把盲道靠里侧(贴近建筑一侧)进行布设,最大程度避免非机动车误压盲道打滑。同时,方案将采用隐形井盖设计,既改善了骑行体验,也不影响以后地下管道权属单位对井盖的日常维护检查。”市市政工程中心工程科科长高艺彰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