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路人行道改造的初步计划在《闽南日报》微信公众号推出后,不少读者在留言区参与了改造的讨论,表示对改造工作充满期待。汇总群众关注焦点,主要有6个关注点。有关方面针对群众关切,提出如下提升计划:
关注点1:尽可能设置独立的非机动车道。
分析:胜利路(新华路-劳动大厦段)最早为双向四车道,在2010年实施改造时,采取“人非共板”混行的方式将主车道增加至六车道。虽有效提升了机动车通行能力,但机非混行造成的行人不安全、电动车上下坡道口不平顺、电动车骑行在原有花岗岩人行道易滑等问题随之产生。
措施:此次改造参考元光路“人非共板”段做法,立足无法增加独立非机动车道的条件,采取不同颜色的标识对非机动车道进行适当区别,引导市民尽可能自觉人非分离。
关注点2:石板路面又湿又滑,好多人滑倒过。
分析:花岗岩路面在下雨时因无法透水导致湿滑,即使采用了火烧荔枝面,效果也微乎其微。加上电动车骑行速度快、轮胎小且防滑差,雨天在变速刹车时易滑倒。
措施:此次改造采用透水混凝土路面材质,透水性能较好,在增设金刚砂等防滑措施的情况下,能有效提升防滑能力。但还需提醒市民雨天降速通行,在刹车变速时仍会出现打滑(大部分路面都会)。
关注点4:阻车石设置要合理。
分析:为杜绝人行道违规停放机动车,采取阻车石隔离的措施,但阻车石大多数设置在坡道口处,既减少了电动车通行能力,也偶会出现电动车碰撞阻车石。
措施:若交警城管部门能加强胜利路主干道监督执法,杜绝违规停车,可取消阻车石设置;若仍需布设阻车石,此次拟将阻车石位置内移至平行路段,加大间距,并进一步增加反光标识。
关注点3:盲道应该设置靠旁边一些,在非机动车道的中央根本不实际,电动车经常打滑。
分析:早期盲道设置未考虑电动车通行需要,为了提高盲道连续性、避让检查井盖,位置基本布设在人行道中间。
措施:此次改造采用隐形井盖措施,检查井盖不会造成盲道的中断,在此基础上,将盲道靠里侧(贴近建筑一侧)布设,可最大程度减少对电动车通行的影响,也提高骑行安全性。
关注点6:希望不要再砍树了,砍树容易养树难。不要路修到哪树砍到哪,夏天难熬啊。
措施:此次改造不涉及行道树更换或迁移,仅在劳动大厦路口一处迁移一棵乔木增加通行能力。
关注点5: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的高差口衔接做平整,使骑行体验可以舒适一些,另外可以为胜利路增设一套具有漳州特色的标识系统。
措施:在靠近古城段增设古城引导标识。其他公建单位因数量太多,暂未考虑设置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