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的“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大会(TICCIH)” 对工业遗产进行了界定:工业遗产包括建筑物和机械、车间、工厂、矿山以及相关的加工提炼场地,仓库和店铺、生产、传输和使用能源的场所,交通基础设施。此外,还有与工业生产相关的如住房供给、宗教崇拜或者教育等其他社会活动场所。工业遗产是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
19世纪中期英国开始重视工业遗产保护问题,工业遗产旅游被划归为文化遗产旅游范畴,工业遗产旅游开始萌芽。
国内工业遗产旅游保护与开发起步于2001年前后,在引进、介绍国外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经验,对老工业城市和资源衰竭型城市率先进行工业遗产旅游的研究与开发,从不同的视角对工业遗产旅游进行了理论的探索与实践的尝试。
对比国内外的工业遗址改造与利用情况,根据各遗产地性质的不同,主要分为文化创意园区、文旅度假型、遗址公园型、文旅小镇型、城市区域更新型等类型。
2017年,首批10家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国家工业遗产旅游基地名单公布。同年,第一批获得认定的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公布,包括鞍山钢铁厂、温州钒矿、汉阳铁厂等13家单位入围。目前已公布5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共166家。
2018年,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发布,目前已发布两批共200个项目。名录中既有创建于洋务运动时期的官办企业,也有新中国成立后的“156项”重点建设项目,覆盖了造船、军工、铁路等门类,是具有较强代表性、突出价值的工业遗产。
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支持各地依托当地工业遗产和老旧厂房、工业博物馆、现代工厂等工业文化特色资源,打造各类工业旅游项目,创建一批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留住城市记忆 开拓文旅新空间
工业遗产通过保护和再利用原有的资源,改造成了一种能够吸引人们了解工业文化,具有观光、休闲和旅游功能的新场景。
近年来,国内城市及周边的一些废旧老厂区、老厂房、老设施等工业遗产逐渐转化为文旅项目,不仅留住了城市记忆,还成为人们拓展文化旅游生活的新空间。北京的首钢园、798,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佘山矿坑酒店,重庆贰厂,青岛的青岛啤酒厂……全国很多类似的工业旅游景观正在逐渐走红。
工业遗产在大城市更容易成为网红景点,废旧跟时尚的反差总是令人忍不住去体验。当然,单纯的工业遗迹并不会成为旅游热点,关键是要将工业遗产与文化、艺术、娱乐等实现深度、高品质融合,运营模式的多样化才能让人们愿意到此一游。
北京是工业遗产保护开发利用发展的高地。作为北京冬奥会赛场在海内外社交媒体刷屏的首钢园区,背后是一座百年老厂的转型故事。现在游客游览可以到服贸会片区、三高炉秀池区域、群明湖周边,徜徉山水,漫步其间,感受园区复兴活力。园区内的全民畅读、首钢文创、冬奥特许商品店等商户开门营业,还有餐饮、住宿服务。
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也为上海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走出了一条新路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就是由世博会城市未来馆改扩建而成,而城市未来馆的前身则是建成于1985年的上海南市发电厂主厂房及烟囱。经历了全方位改造后的原南市电厂已经蜕变为功能完善、空间整合、动线清晰的,充满人文气息与艺术魅力的城市公共文化平台。而前身曾经是上海玻璃仪器一厂的上海玻璃博物馆,2015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以玻璃为艺术主体,融入了许多互动性、趣味性强的活动,首创了“社区型、国际化”的互动体验型博物馆。
位于重庆市渝中区的贰厂文创街区,曾是民国“中央银行印钞厂”,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重庆印制贰厂”。成为热门电影取景地后,老旧厂房的外形,与其内部的现代气质产生鲜明的对比,吸引了众多游客,入选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就算是西部的三四线城市,成功的工业遗址改造也同样受到欢迎。陕西宝鸡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是国内现存保留最完整的抗战工业遗址,充分利用建筑群落,开展“光影漫舞”电影沙龙,使游客在遗址建筑中观看电影,通过灯光打造了遗址区的夜游模式。
而新疆可可托海矿被称为共和国“功勋矿”,三号脉露天开采矿坑等珍贵工业遗迹获评为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并由此获得新生。如今,可可托海形成了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特种旅游、科学考察为主要特色的景区,并成功晋升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注重适应性再利用
分布在城市内或周边的工业遗产怎么保护利用好,一直是很多人关心的话题。有的暂时荒废,有的已是知名打卡景点,命运各不相同。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教授文彤介绍,在国外工业遗产思路的启发下,我们国内也开始对工业遗产进行了一些新的开发,博物馆类型、文化创业园区类型,以及像最近最火的首钢园景观改造,形式各样,路径不一样,效果可能也不一样。
改造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这跟工业遗产是不是做到了适应性再利用有关。要对工业遗产“活化”利用,就要根据这个遗产的实际状况考虑规划,例如遗产所处的地理位置、资源类型等原有的基础和开发条件。开发的成功与否,还受到了外围交通、配套设施,甚至软性的营销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适应性利用简单来说就是因地制宜。
如首钢园因地制宜在保留烟囱、冷却塔、机械设备架等工业文化景观的同时建设了新的动感大跳台,将二者景观结合起来;广东新的中山岐江公园和造船厂的旧景观结合起来,广州太古仓旧的码头仓库区和电影院、餐厅等文化设施结合起来,甚至旧厂房变身博物馆……这些都是因地制宜发展。
另外,工业遗产保护开发还应该注意对工业遗产主题游径的开发。例如,世界上著名的德国“工业遗产旅游之路”,实际上就是对德国鲁尔工业遗产的改造,通过交通节点串起来,向游客深入介绍横跨数百年的德国煤炭港铁工业文明的演变,就像一本工业文明教科书,不再是一个点的旅游,而是一条旅游线了。 (据《羊城晚报》)
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作为项目举办地之一的首钢滑雪大跳台“雪飞天”,让作为工业遗产的老“首钢”,华丽转身“活”起来。首钢园重新开放首周预约入园人数逾2.4万人,成为旅游热门“打卡地”,特色景观和人文故事,受到欢迎和追捧,也成为一个工业遗产保护开发的新样板。
近年来,在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业正在深度推进,中国的工业遗产旅游作为独特的一个板块也迎来了高速发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