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6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5版:消费

风靡网络的 自制产品安全吗?

从自制腐乳、肉酱、腊肠到各式糕点、饮品、蜜饯,再到茶包、减肥酵素等,近年来,在各大电商平台,号称“纯手工”“无添加”“0蔗糖”的自制产品层出不穷,深受部分消费者的喜爱。与此同时,产品质量问题、生产卫生问题频现,某些商家相关标签缺失、生产经营资质欠缺、生产地发货地经营许可地不一致等问题引发消费者关注。

不合格自制产品你可能也买过

我国食品安全法规定,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应当有标签,标签应标明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成分或者配料表,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保质期,产品标准代号,贮存条件,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国家标准中的通用名称,生产许可证编号等信息。

记者在某电商平台上选购了一款手工牛肉酱,在这款标注着“无添加 更健康”的手工牛肉酱的瓶身上,有配料表、保质期、生产日期、联系方式、登记证编号等基本信息,但没有执行标准。在一家售卖“芋泥饼”“绿豆饼”“肉松面包”等自制烘焙品的店铺中,其经营资质仅显示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开具的“食品经营备案告知函”,且明确不含网络经营。

月销量近1000,店铺评分高达4.9,一家售卖农家自制水果酵素原液的店铺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在该产品的宝贝详情页面上,用醒目的字号标注“七年发酵 农家自制”,并附上检测报告表明各项指标均合格,在产品参数中,也仅有品名、产地、净含量、保质期、生产许可证编号等信息。

业内人士指出,自制的养生保健品必须申请生产许可证、获得相关资质、办理营业执照后才可以销售。入网食品经营者是否需要相关资质,视其所销售的食品类型而定。如果售卖的是经过加工的农产品、自制食品,如自制水果罐头、蛋糕等,入网食品经营者必须有《食品生产许可证》《食品流通许可证》《食品经营许可证》等生产、经营食品的资质许可。

权益受损可要求赔偿

市民杨岑女士近日购买了一款自制猪肉脯,她说:“打开包装袋,就有一股很重的香精味,标签上有生产许可证编号,但输入系统查询时竟然检索不到。” 她随即向平台申请了退货退款。标榜“纯天然”“无添加”,主打“家乡味道”“家乡土味”等乡愁情怀牌,自诩食用安全的自制产品,经媒体调查,部分商家的虚假宣传被拆穿,一系列自制产品乱象浮出水面。

自制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让城里的餐桌与田间地头直接相连,满足了消费者的多元需求。但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小觑,法律和相关司法解释也已通过多种责任连带形式,明确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和经营者的担责情形,为自制产品划定清晰的红线。

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购买自制食品权益受损,可按照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向入网食品经营者或者食品生产者要求赔偿。如果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不能提供入网食品经营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则由第三方平台先赔偿后,再找食品经营者追偿。此外,消费者也应树立安全意识,对自制食品的安全风险,不能一味追捧,应增强甄别和判断能力。■本报记者 王心如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