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清
闽南话的“家计”意为家什或东西。闽南俗语“小是小,好家计”意为不要轻视细小,因它是个好家什、好东西。
由“小是小,好家计”,不禁想起小时候看到《王二小放牛》的连环画。王二小是个年仅13岁的放牛娃,日本鬼子大扫荡,他在放牛时把鬼子引进了八路军的伏击圈,被鬼子所杀害,成为一名抗日小英雄。后来戏剧作家可能从这个真实的故事得到灵感,编演成电影《鸡毛信》,又出现了海娃这个小英雄的艺术形象。小时候还读到一篇《小英雄雨来》的课文,也是反映抗日的,第一次接触到“有志不在年高”这句成语。王二小、海娃和雨来,都是“有志不在年高”的典范,这就印证了闽南俗语“小是小,好家计”并非虚谈。
由“小是小,好家计”,又不禁想起雷锋的故事。雷锋在他的日记中写道:“机器由于有许许多多的螺丝钉的连接和固定才成了一个坚实的整体,才能够运转自如,发挥它巨大的工作能力。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估计的。”因此他立志要做一颗永不生锈的革命的螺丝钉。可见,螺丝钉“小是小”,确实是“好家计”。
由“小是小,好家计”,还想起被称为“小小老百姓”的广大民众。老百姓虽小,但却像沧海一粟而汇成了浩瀚的海洋,所以有“民可载舟,亦可覆舟”之说。由于“小小老百姓”各有所思,各有所好,各有所长,故又有“智慧在民间”“高手在民间”之说,一代伟人毛泽东也有一句名言:“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由于“小小老百姓”构成了社会的主体,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孟子便疾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也就是说,有宝贵的民众才构成了国家,有国家才产生了君主,老百姓是摆在第一位的,这就是“民本意识”。可叹几千年来许多封建帝王总是忘记这一点,便出现“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现象。当我们在叨念“小是小,好家计”这句闽南俗语时,可千万不要忽视“小小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