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泉州龙溪县尉李君墓志》收入《千唐志斋藏志》,千唐志斋位于洛阳新安县铁门镇西北隅,是辛亥革命元老、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张钫先生所建,是中国唯一的墓志铭博物馆。
《故泉州龙溪县尉李君墓志》是目前已知涉漳金石中,时间之早仅次于大周泉州龙溪县令郭君墓志铭。李君,名字未详,故于上任途中,未到龙溪。但墓志铭记载了开元年间,李君从山东入闽的历程,对考察盛唐时福建与北方交流的陆路交通路线很有意义。其二,撰写墓志铭的作者文笔甚好,墓志共分三段,每段引用两个典故,用来衬托这位怀才不遇,英年早逝的世家子弟,很值得一读。
一、第一段
故泉州龙溪县尉李君墓志 并序
君赵郡人也。仕齐居邺,世称名家;在魏分祖,史标望族。题舆锡命,阳平太守之玄孙;衣锦画游,赵州使君之少子。幼明敏,长惠和,宽而温,简而敬。士君子志者,讦有老成之风焉。才五岁,太夫人倾逝,嗥终日,路旁为之霑袂,宁论识者,不无哀叹之音;尚未知丧,亦何常声之有。过幼学,幸得宿卫,授左卫怀亲府长上。迁登次舍,森奉干戈。丁赵州府忧,丧过乎哀,棘心在疾。逾弱冠,调补德州平昌丞,志踠云霄,名卑郡县。子云疲于执戟,方辞汉廷;温舒升于甲科,言从山邑。谓屈申出处,扶摇在斯,何吉凶倚伏,悔吝东萃。
墓志主述李君出生于赵郡世家。
墓志铭一共用了六个典故,此段用了汉代人子云、温舒两个事迹来衬托死者。
子云即西汉扬雄,被称作“杨执戟”,《史记·滑稽列传》:“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 温舒即路温舒,《史记·路温舒传》:“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稍习善,求为狱小吏,因学律令,转为狱史,县中疑事皆问焉。……举孝廉,为山邑丞,坐法免,复为郡吏”。
李君过十岁,就在宫中走动值宿,玩枪弄棒,是个“执戟”之人,授左卫怀亲府长上。长上是唐代低级武官,位从九品下。父赵州刺史丁忧,“丧过乎哀,棘心在疾”,棘心二字,漳州话还在使用。李君二十出头调补德州平昌丞,志高位卑,不是太爽,自比山邑丞温舒。
二、第二段
二十三年冬,妖孽潜构,祸非人召,不虞涉于弊邑,而乃闻于帝城。天威不违,镜九泉而薄责;□徽何补,叨一尉之末班,左授泉州龙溪县尉,听天命也。梅福宾仙,小得江湖之趣;子牟学道,载驰城阙之心。即而越阊门,将欲观禹穴,逍遥物类,放浪浮休,俟行藏也。志不就,愿亦违,维舟于浙江之滨,遘病于杭州之馆,投密亲而旅寓,惮严谴而少留。以为无妄之疾,勿药可喜,有孚惠心,利涉攸往。过桐庐而不愈,望玉山而日臻,溽暑方炽,羲和亭午。次于衢州信安县之籍坊。就闲旷以休神,乃安时而处顺。鹏图不振,鸺鸟飞来,六月即[几]望,十九日旁死魄,安寝而化物泊如,善终也。
此段,谈到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冬,由于意料不到的横祸涉及小城镇平昌。唐明皇大怒,“左授泉州龙溪县尉”,将李君发配闽岭。其从山东南下,先到苏州(越阊门),再到越地(观禹穴)。坐船到浙江,病倒在杭州公馆,以为无故患病,不用药就能康复。带病继续南行,过桐庐(在浙江境内)而不愈,距离玉山(在今江西境内)越来越近,到了衢州附郭信安县籍坊,六月十四病,拖了十九天,在七月初二病故。文中六月即望,当为几望之误。
“梅福宾仙”,汉梅福曾为南昌县尉,因不满王莽专权,弃家隐遁,传说成仙。后因用为咏县尉的典故,亦用以咏仙隐。此处比喻县尉李君。
“子牟学道”,即魏公子牟。战国时人。因封于中山,也叫中山公子牟。曾说:“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后常用作心存朝廷或忧国的典实。
三、第三段
呜呼之!神理若昧,天不慭遗,俾祢衡未婚,令臧孙无复,他乡溘至,旧国途遥。骏马悲鸣,爱妾垂泣。祭歆诸子,魂讬家僮,危旐言旋,泝洄湍险。帆候风而初挂,棹随歌而更哀。八月复至钱唐,权殡某所。廿五年春王二月,迁柩而舣棹,浮于淮海,达于河洛。艰辛迢递,提挈漂泊,郑公□为维私,姊氏情梁棣萼。褪之衿衾,为之沐椁。卜兆邙阜,启新宅于艮岗□叶连山,据旧莹之坤地。是月廿八日,启畴悬窆,封壤负厦。用过乎俭,葬止于薄。人尚其义,事得乎随。缠绵尽然,使我心测,匍匐能枚,非郑而谁。弟兄几人,唯予哭汝。窀穸永决。痛骨摧心。铭曰:
咎由蝉联,伯阳希夷。永锡淑类。迄降于兹。才高位下,身没名垂。昊天不惠,为人所悲。大隧即启,孤坟垒垒,舆榇县窆,灵衣被披。马跼顾兮白马暮,车旋轸兮秋风度。哀亲宾兮感行路,无胤嗣兮天不祚。幽明隔兮有攸处,泉壤閟兮独愁予。懿戚渴之霑袂。尚哉孝子,盍维天性,不无中路,婴儿亦何常声之有。
“祢衡未婚”,即王祢衡,早年为了生计和梦想,告别家乡初恋情人,从山东德州老家,一路历经千辛万苦、跋山涉水,来到了荆州,寄望在这里闯出一番事业,过一个中产阶级式小康生活,但梦想被现实蹂成渣渣。
“臧孙无复”,臧孙即臧武仲,臧文仲之孙,臧宣叔之子。鲁国大夫,封邑在防。臧武仲早年长于宫中,深得鲁宣公夫人喜爱,并被立为臧氏的继承人,曾任司寇,“孟孙恶臧孙,季孙爱之。”但终不能见容于鲁国,先逃到邾国后又逃到齐国。
李君从山东被贬福建,未娶妻,只有爱妾,没有后代。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七月故后,由家僮扶柩先返钱唐权厝。开元二十五年(737年)闰二月,才浮于淮海,达于河洛。廿八葬于洛阳北邙山。李君年少,姐夫郑公亲自“褪之衾裳,为之沐椁”,弟兄为其下葬。
四、结语
龙溪做为隋代建安郡四县之一,位于福建最南端,隋末唐初曾被林士弘割据,与循潮二州刺史杨世略为敌。平定之后,都从中原选派官员南下,足见此地已引起唐廷高度重视。
李君迁龙溪县尉只有二十多岁(逾弱冠,调补德州平昌丞),在他之前的高宗朝县令郭行节终于辽东也才41岁,之后的德宗朝漳州长史韩愃左迁入闽,也才31岁。可见唐朝派往漳州地区的官员控制在40岁以下,即便是这样,还是有年轻官员不幸死在上任途中。岭南道远,中原官员视为畏途。卫国公李德裕贬潮州司马从漳州蒲葵关南下,他写的《谪岭南道中作》“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生动描述北方人对南方的畏惧。
不过这些官员有个共同特点,就是文武双全和资历不浅。郭行节“天纵博识”“鼓腹而谣”,从军授上护军勋;李君宿过卫,摆过军阵,当过县丞。韩愃“历太子宫门郎,太仆寺丞,佐戎淮西”。而且这三位官员两位不得志,一位葬身辽东,但后人也要千辛万苦在洛阳邙山为他们立墓。
从墓志铭“过桐庐而不愈,望玉山而日臻”可知,开元年间,入闽驿道是走玉山,走玉山显然是过崇安分水关,而不是江山——浦城线。从地图上看,江山县在玉山之前,但墓志铭丝毫未提及。江山这条路据《资治通鉴》是黄巢入闽所开,已是唐乾符五年(878年)八月的事情了。
墓志铭中提到的怀亲府就是唐代标准的内卫兵府名称。唐代的兵府不是以州为单位设置,一个州可以有许多兵府,几个州也可以只有一个兵府,主要集中在关陇地区。华东华南甚少。在唐太宗、高宗年间,今闽粤二省境内,只有广州有一个番禺府,唐开元间福州才增设泉山府。
漳州僻在海隅,但今发现的唐代相关漳州墓志铭和地券数量在福建却是首屈一指,只是年代久远,语言风格与现今差距甚大,不易理解。但对了解漳州唐代人文、宗教、风俗、语言、政治制度都是第一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