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重臣左宗棠不仅是洋务运动的提倡者和实践者,也是比较注重民生的改革者。
1878年,左宗棠在查清天山南北有丰富的桑树资源后,就立即派人从江苏湖州请了60个熟悉养蚕技术的“士民”,带着蚕种、饲养加工工具,从安西城(今甘肃安西县)敦煌、哈密、吐鲁番、库车以至阿克苏,分点设局,传授养蚕、丝织技术。两年后,新疆不少地方出现了“比户业蚕,桑荫遍野”的新局面,且丝色洁白、质量上乘,极大地改善了当地民生。
左宗棠还注意到,我国西北边疆羊毛资源充裕但加工业落后,他就命令在上海的下属胡光庸,请来德国呢师匠,带购机器,在兰州办起了我国第一个机器制呢厂,为我国羊毛加工业开辟了新门路。
1884年12月,左宗棠时年72岁,奉命督办福建的抗法军务还不到三个月,在听取了当地百姓的意见,并作了一番调查后,就向光绪皇帝写了一个请求试办机器制糖的奏折,并指出“中国贫农之辛苦,不能自享其膏腴”的原因,是由于我国制糖技术落后,我们只知道出卖原料和半成品,而外国人则把我们的原料制成红糖、白糖来赚我们的钱。他还算了一笔账:当时这个地区的甘蔗产量170余万担,如果机器制糖,可产糖30万担,比民间老办法多产20万担,以每担价银四两计算,可多得80余万两,除去人工、成本外,还可增加四五十万两的收入。左宗棠提出:应派人到美国去学习技术,购买小型设备试制。
左宗棠这种“因民所利而利之”的思想,反映出了他具有发展改革开放的眼光和积极改善民生的意识,这在当时可谓是开一代风气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