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04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5版:财经

触“网”10年 银行系电商何去何从?

福建农信“福农e购”商城主要销售本土特色农副产品、日常用品等闫 锴 供图

说起银行系电商平台,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自2012年6月,建设银行推出首家电商金融服务平台“善融商务”后,银行系电商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中国银行的“中银易商”、工商银行的“融e购”、交通银行的“交博汇”、农业银行的“E商管家”、光大银行的“购精彩”等平台陆续登场。

今年,已是我国银行系电商平台发展的第10个年头,目前运营情况如何?

部分银行关停电商业务

与其他互联网电商平台相比,银行系电商平台最大的特点是多与自家银行卡挂钩,并推出如银行卡积分抵扣、信用卡免息分期等促销活动,促使不少持卡人注册成为平台用户。2018年,工商银行“融e购”的总交易额仅次于淘宝、京东两大知名电商平台。这一年也是银行系电商平台遍地开花的繁荣年。据中国银行业协会披露,2018年末,有自建电商平台的银行共有23家,交易总额约为2万亿元,个人客户数量1.62亿,较2017年增超40%。

但在随后电商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这几年中,银行系电商平台日渐式微。以工商银行的“融e购”为例,工行年报显示,截至2018年底,“融e购”交易额达1.11万亿元;2019年底,“融e购”用户达1.46亿户;自2020年以后,年报已不再单独披露“融e购”的运营数据。日前,工商银行更是宣布因业务调整,于2022年6月30日24:00停止“融e购”个人商城相关服务。不仅是“融e购”,民生银行的“民生商城”也于今年5月31日正式关闭。

业内人士分析,近期多家银行关停电商业务主要是顺应监管部门要求。此前监管部门要求银行剥离非银业务,银行项下不得成立非金融业务子公司。针对这一要求,兴业银行的“兴农商城”、建设银行的“善融商务”也分别于今年1月和4月变更了运营主体。

但除了监管要求,低频购物也是银行系电商相继关停的重要原因。在刚过去的“6·18”购物节中,各大互联网电商平台销售火热,如京东累计下单金额超3793亿元,再创新高。而另一边的银行系电商平台却表现平平。持有工行信用卡的林女士说:“一般就是积分快到期清空的时候,会去看看能换购些什么产品,平常网购还是都在淘宝上。”其他大多数用户也表示,鲜少在银行电商平台购物。由此出现了用户多但实际产生交易少的尴尬局面。

银行系电商路在何方?

发展至今,部分银行系电商平台已销声匿迹,也有不少银行仍继续深耕。业内人士认为,如今银行系电商平台的主要目的并不是盈利,而是服务客户,提升客户黏性,变为和客户联系的纽带。为此,不少银行也不断创新,尝试以更贴近群众生活的方式吸引客户。

建行在2021年底推出集美食、外卖、充值、电影、打车、缴费、建行生活卡及网点等场景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活服务平台——“建行生活”App。一方面对入驻平台商户免收佣金,还通过补贴消费者为商户引流;另一方面为商户提供包括信用贷在内的经营贷款,助力商户“拓业”。截至6月21日,该平台累计投放优惠金额约280万元,拉动交易额约620万元,为300余家商户引流,惠及14.5万注册用户。

“福农e购”商城是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自建的电商平台,主要销售福建本土特色农副产品、日常用品等,2020年漳州地区合作商家11家,合作品种36种,销售额54.91万元。 2021年,漳州地区合作商家18家,合作品种74种,销售额77.2万元。

漳州农商银行“农商铺子”主要为积分兑换商城,2020年1月1日正式上线,目前已有30余家本地优质商户入驻。截至2022年5月,总注册人数突破3.5万人,累计发生兑换交易1.2万笔。

业内人士认为,银行系电商平台想要走得远,应该依托自身客户、信息等优势,加强与流量电商平台的合作,通过优势互补来加快自家电商平台发展,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未来,银行系电商平台如何在功能建设、产品体系、客户体验、仓储、物流等方面做好提升,仍需要诸多探索。

■本报记者 闫 锴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