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乡实习,亲切、便利、自豪是我最大的感受。”现就读复旦大学的黄奕欣是漳州云霄人,此次参与“扬帆计划”实习点是在云霄县下洞村。“出门在外倍思亲。我一直想着暑假能为家乡做点什么,因此,放假前主动提出想成立支教队,为家乡的孩子做点事情。”
在团县委的牵头下,黄奕欣和同校另外8名同学报名参加了漳州市大学生实习“扬帆计划”,并在多方协调帮助下,组成了支教队,开始了他们的“扬帆之旅”。“我的专业是临床医学五年制。学校提供的通识教育课程、大类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都在这次支教中派上用场。身为医学生,我为同学们开设了一门生理健康教育课程,讲解了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等内容。学校的通识教育课程还有美育教育,我也学以致用,开设了中国传统建筑、图形艺术创想等课程教育。”黄奕欣说,此外,支教队还开设生物、医药相关的课程,进行了性别健康教育、认识新冠疫情、眼健康等科普教育。“每次开讲前,我与开课的队员都会提前进行充分的交流,课后也及时回顾,确保学生们能听得懂,且有所收获。”
“这是我第一次进行支教活动,也是带队队长,我感触良多。”黄奕欣说,首先是责任感。毕竟是把天南海北的大家聚集在一起,需要协调的事情比较多。于是我六月底提前到实践地,和当地的村干部、书院负责人沟通教学场所、住宿场地等,并及时将信息更新给组员,同时为他们购买了保险,提前了解行程,并提醒组员做核酸等,让家长放心。因为是当地人,又是队长,黄奕欣和家长的交流比较多。“由于农村地区一些人情关系,使得一些学生情况比较复杂,这时候也需要我和家长进行积极沟通,安抚各方的情绪。支教并不只是单纯上课,课后我们还需要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反馈,及时沟通解决各种问题。这些都是需要有责任感的,主动去解决问题。”
其次是今日事今日毕。黄奕欣身为队长,需要处理很多事务,比如日常的任务清单制作、每天组织开会、各方接洽等。“其实我平时做事情有点松散,比较随性。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如果我一天偷懒了,那就会堆积很多事情,第二天开会就需要花很多的时间。记得实践前几天,大家舟车劳顿以及对条件的不适应,有两天晚上没有开会。于是第一次开会从晚上八点开到了晚上十一点,那天晚上非常辛苦,工作量很大。身为组长我也比较自责,应该要提前将任务划分小块,提前解决一部分的。于是,在后续的工作,我会在开会前拟好今天的会议事项,并创立共享文档和任务清单,大家一边共享完成一边统计清单,提高了整体的工作效率。”
“在支教这段时间里,我时刻都感动着。”黄奕欣说,其中有队员的互帮互助。由于选了两门暑期课程,黄奕欣第一周需早上八点给学生上一个半小时的课,接着上学校的网课到十二点半,中午一点半又要继续上课,然后休息半小时再给学生上课。中午只有不到一小时的休息时间,吃饭的地点比较远,往往中午没得休息,队员们看在眼里,会默默帮她把饭带过来,免去她来回跑。“感动也来自学生们,闭营仪式上小朋友们围着我们合影,有同学问:‘老师,你们明年还来吗?’还有同学偷偷塞了信和自己做的小礼物给我,虽然只有两周的时间,但是已经与小朋友们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感动同样来自我们的大后方——村干部们、家长志愿者们。因为教学条件比较简陋,老师们又都准备了PPT,有家长直接把家里的电视机搬了过来,让老师们能播放视频文件,负责饮食的老师会给我们煮解暑的绿豆汤、冬瓜汤,家长志愿者会给我们送来水果等等,都让我很感动。”
“这次支教对我最深刻的影响,就是与社会产生更深刻的联系。”黄奕欣表示,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大学这座象牙塔里,比较少走入社会中去体验,甚至是承担一定的项目,去做一些真正的实事。刚开始她会有担心与不自信,怕自己做不好,自己没能力承担这个项目。“但是队员们鼓励我:‘心,是最重要的。’后来,当我真正地来到村子里,接触孩子们时,我发现孩子很单纯,村民很好客,我们的心渐渐联系在了一起。用自己所学的为家乡做一些事情,为这个社会发挥点作用就是最大的收获,希望用自己的脚步,从家乡开始,走出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步伐’。”
黄奕欣说,这次实习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她的就业观,“让我更加明确,想做一份纯粹的事业,成为一个纯粹的人。”在这次支教中,她感受到孩子们、老师们、家长们彼此真心相待,朴素单纯又美好,而她从中获得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是无可比拟的。“身体累着,心却是幸福的。我是一名医学生,曾经在医学的道路上有所徘徊,有时也在观望其他的行业。但逐渐地我发现,医生正是一份纯粹的事业,正是我所追求的。我更理解了我们医学院的院训‘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这句话。成为正谊明道之人,是我日后努力的方向。”
☉本报记者 陈晓云 文/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