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5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6版:社会

​复旦大学学生罗怡华返乡,与队友们送来“别样”课堂——

借山外的星光, 照亮山里孩子的双眸

课上,罗怡华向孩子科普病毒常识。

“亲爱的老师,谢谢你们陪我度过两个星期的夏令营。是你们给了我勇气和动力,我一定要努力学习,长大后成为像你们一样的老师。”8月20日,云霄大学生罗怡华收到家乡孩子发来的信息,感动不已。罗怡华就读于复旦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上个月,她和8名复旦大学学生,来到云霄县下河乡霞洞书院,为50名小学生开展为期14天的支教活动。“我们希望不仅要给孩子带去知识,还要丰富他们的视野和精神世界。”

于是,罗怡华和队友们像变戏法般,给孩子们带来多姿多彩的支教课堂:除了传统的语文、数学等科目,还带来了很多让孩子们大开眼界的课程,内容涵盖科学、地理、音乐、体育、健康教育……抛开传统教材,告别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更注重和孩子间的互动,教学内容更注重生活实践。

在地理启蒙课上,老师以中国地图作为大纲,各省份选出一个代表性的景点作为切入点,介绍中国各个省份的风土人情,帮助学生认识中国,提高对地理科目的兴趣,提升民族认可与民族自豪感。

老师带着孩子们走进大自然,和孩子们一起捉虫子,以此来“认识昆虫”。“通过对昆虫的学习,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生物学的启蒙,对昆虫群体的认识也能帮助学生完善对生态系统的认知,学习应对不同昆虫的方式,保护自身也保护环境。”罗怡华说,每一门课程,他们除了理论知识,还注重实践,希望孩子能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由于老师们都是“准医生”,健康教育课的内容格外丰富。包括“爱护眼睛”“新冠疫情”“光与健康”“运动营养与健康”等。“身体健康和学习同样重要,希望在帮助孩子学习的同时,也让他们认识自己的身体,懂得劳逸结合。”罗怡华说。

14天虽然很短暂,一些孩子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边有不少留守儿童,有些孩子内心敏感、脆弱,性格胆小。”遇到这样的孩子,罗怡华和队友们要花更多时间关注,与他们谈心,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这些孩子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变化,能融入团队互动,也乐意与他人交流分享。

罗怡华说,在她看来,真正的教育,不仅要让孩子们掌握课本的知识,更要引导孩子们学会思考。走出家乡的第一个暑假,她回到家乡农村支教,希望借山外的星光照亮山里孩子的梦想。如今,支教活动已经结束,罗怡华和队友们回到校园,正忙着总结这段支教经历带给他们的经验。“以往对支教的认识是学校环境破旧,地理环境偏远。但下河乡不一样,学校硬件设施提升了,教室里都装上了多媒体设备。”罗怡华说,尽管如此,村里孩子的精神世界仍相对封闭,比起城里的孩子,他们看到、接触到的都很有限。“我希望利用课余时间,在学校招募更多的同学,前往家乡农村,助力乡村教育事业,为家乡培育更多的人才。”

⊙本报记者 王琳雅 文/供图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