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31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5版:旅游

南门湾:

半是民居半是海

随手一拍都是美照,南门湾成为“打卡”胜地。

游人在堤坝上悠然漫步

南门湾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意为海。东山岛没有北冥,却有南溟,也就是如今成为“网红”海湾的南门湾。

从当前的角度看,南门湾是借电影《左耳》余温走红的海湾。但在多年前,南门湾是铜山古城的南大门,也是1962年谷文昌主持建设海堤之所。

摒弃电影里所谓的青春故事,南门湾呈现给游客的更多是海陆相望、海阔天空的安逸舒适。阳光散落之时,在民宅小巷中穿行,吆喝声、招徕声、渔船声声声入耳;入了夜,在堤坝上闲坐,渔光、月光、星光熠熠生辉。

走,去南门湾放空一整天吧!

古城南门之外的海湾

理解南门湾的“南门”二字,必须从城池“铜山古城”说起。众所周知,东山岛如振翅之蝶,亦称蝶岛。在蝶岛的东北侧,有一片宽阔的海域,与古雷半岛接近,是东山港的出口。历史上,进出东山的渔船、商船等大多从这片海域经过,因此,这片海岸成为东山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是东山交通要塞,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此处建设的城池就是铜山古城。据《铜山志》载,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防御倭寇,派江夏侯周德兴到铜山,选择险要之地,征调云霄、诏安、漳浦等地民工,临海砌石,环山筑城。铜山古城建筑完工后,在此建置铜山水寨,设福船、哨船、冬船、快船等各种船只共46艘,派141名官兵驻守。当时的铜山水寨与福宁的烽火、福州的小埕、兴化的南日、泉州的浯屿,合称“闽海五大水寨”,是福建沿海重要的军事防御要地之一。

铜山,其实就是东山的旧称。铜山古城沿海滨而建,蜿蜒绵长,气势雄伟,巍峨壮观。原本的周长571丈,高2.1丈,墙厚1丈(1丈3米多),城基用条石干砌叠垒而成,城墙用黏土夹以碎石夯筑。古城设有东、西、南、北四门,东门曰“晨曦”,西门曰“思美”,南门曰“答阳”,北门曰“拱极”。如今我们前往东山风动石景区,西门楼已经重建,还能瞧见山崖上的铜山古城,能感受当年铜山古城的浩大规模和人间烟火。自西门经北门至东门,这段城墙顺着山势,自低而高,横贯整个风动石景区。

南门不知废于何年,南门湾就是原来古城的南门之外的海湾。

有趣的是,南门湾还有别称,叫天池。铜山古城内有一处南溟书院,供奉朱文公(朱熹),南溟书院是以南溟(南门湾)的名字命名的。东山十八景中有一景观“文公座上看天池”,讲的就是在南溟书院远眺南门湾一池碧海的景色。可见南门湾自古以来就是知名文旅景点。

人文景观荟萃的南门湾

有人说,南门湾是中国版“爱琴海上的圣托里尼”,是“国内小巴厘岛”“东方夏威夷”。其实,不应用这些崇洋媚外的词汇来概括南门湾。因为它自始至终都在做自己,并不愿成为附庸。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游客公认,东山的沙滩不输给三亚、不输给国外的黄金海岸,天蓝水碧美得独一无二;另一方面,闽南的海有它土生土长、众人共鸣的人文氛围,其背靠的古城内黄道周故居及其纪念馆、东山博物馆、风动石等人文景观荟萃,南门湾堤坝本身就是东山人战天斗地的颂歌,根本无需背过身去模仿他人。

且说一说南门湾的堤坝吧。它有着沉甸甸的历史,和“四有书记”谷文昌有关。上个世纪60年代,台风灾害频发,海水冲上海岸,灌进居民区,家园瞬间变成一片汪洋。时任东山县委书记谷文昌目睹现状后,当场作出修建南门海堤的决定。修堤坝和战风沙,一样是艰苦卓绝的事业。修堤坝县里没有钱怎么办?当时几个县正在修向东渠。1960年某日,谷文昌突然出现在八尺门工地总指挥樊生林面前,以看看老搭档为由,让其为修南门湾堤坝想点办法——从修八尺门的“牙缝里”省点钱出来修堤坝。从此,工地里高音喇叭不断播放歌曲《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据说,1961年八尺门工程竣工,算下来竟节省了27.3万元。就是这省出来的钱,助力启动南门湾等多处堤坝建设。历经4年,在县委高度重视和当地民众的齐心协力下,海边终于筑起一道坚强的堤防。

依海而居的渔家生活

南门湾的走红,在于它半是民居半是海的景观。亲临南门湾,才会理解什么叫左手繁华、右手苍茫,什么是一脚踩进了闽南渔家。

沿着山坡,民宅一栋一栋逐级而上修筑;沿着海岸,堤坝蜿蜒向前;两者中间,仅隔着一条狭窄小路,从身侧“咻”的一声过去的是三轮车、自行车和电瓶车,迎面走来的大多是负网的渔人、携手的情人、结伴的友人。人们在这里过着随心随喜的慢生活。时光的裂隙,就从这片海湾上撕开。

若是入了夜,褪去日间的燥热,南门湾更是热闹。居住在民宿的客人更喜欢在夜里出来散步。白天隔潮的堤坝,在夜里成了观景台,被摆上了各式各样的躺椅。坐在堤坝上远远望去,海面上星光点点。

南溟有鱼,其味至鲜。南门湾能成为渔港,得益于它的地理位置和洋流生态。简而言之,就是这地方渔货特别多。傍晚时分,常常能遇上渔民“搬山网”。这是一种传统的捕捞方式,由船老大指挥,几个人划着小船把渔网拖回岸上,将渔网从平面兜成筒状。网慢慢地被拖上岸,大家同去拉网。夕阳西下,众人拉网,构成一幅特别有滋有味的渔家生活场景。

夜里,海上渔船亮起渔火,那是渔民在“照小管”捕捉小鱿鱼。小管喜欢光亮,当一群几近透明、亮着双眼的小管靠近灯光时,渔民用大舀快速捞起,就能抓获小管了。刚上岸的小管会变色闪烁,非常神奇,慢慢地肉体从透明变成白色。一上岸就白灼,蘸生抽和陈醋,那滋味太鲜美了。

■本报记者 张 晗 文/图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