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夏天,郑雅秀正在面临选岗问题,是选择在别人眼中更加安稳的城市中当一名教师,还是到“老、少、边、穷”的地区做一名乡村教师。再三思索下,从小看惯海浪渔舟的郑雅秀选择前往漳浦县赤岭畲族乡的漳浦民族中学任教。“想趁年轻闯一闯,通过边远山区的生活体验,来锻炼一下自己,增长一些见识。同时,赤岭畲族乡对师资需求较迫切,到畲乡工作利己利人。”郑雅秀回忆道。
在漳浦民族中学的六年教学时光中,郑雅秀一直奋斗在教学工作第一线,长期担任中学地理教师、班主任、团委副书记等工作,用童心和学生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并抓住各种深造机会,积极参加各项继续教育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不懈的努力也换来了累累的硕果,郑雅秀所执教课程一直在全县名列前茅,先后被评为县“优秀教师”、乡“优秀教师”。
在教书过程中,郑雅秀心中始终想着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使郑雅秀对学生少了苛求,多了希冀,少了指责,多了鼓励。“这两句话本质上就是换位思考。大多数中学生正处于叛逆期,需要老师足够的平等和尊重,才能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赢得学生的信任。‘假如我是孩子’当然希望老师对自己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宽容,多一分关爱,平等尊重。‘假如是我的孩子’当然也希望老师对孩子多一些沟通,多一些耐心,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苛责,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尽量减少家长的负担。”郑雅秀补充道。
近日,教育部网站发布关于2022年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人选的公示。作为漳州唯一一位入选该计划的老师,郑雅秀说:“我只是乡村教师中的普通一员,党和政府却给予我这么高的荣誉。试问岭南应不好,此心安处是吾乡。今后我将更加勤奋地做好本职工作,为党的教育事业发展和民族文化繁荣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本报记者 刘健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