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晓云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就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
近年来,漳州市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把教师工作置于教育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优先谋划、优先保障、优先满足,着力提升全市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为教育事业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
立德树人 狠抓师德师风建设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
全市各级教育部门近年来始终把提升教师思想道德素质摆在首位,不断强化职业理想、职业伦理、职业道德,大力倡导为人师表、关爱学生、严谨笃学、自尊自励。
营造风清气正的教书育人环境。开展师德师风专项治理,出台《漳州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负面清单(试行)》,对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和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问题进行专项整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回归教育本真。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开展“建设清廉机关、创建模范机关”活动,定期组织廉政风险排查,组织党员干部观看廉政教育片,每逢重要节假日前坚持发送廉政提醒短信,构建了完整的师德建设制度体系,我市师德师风建设呈现出良好态势。
将师德列为教师培训首要内容。把师德教育作为新招聘教师试用期规范化培训重要内容,培训中设立教师宣誓环节,开设职业道德修养课程,让新教师未入师门先立师德。
大力宣传师德典型,树立师德标杆。大力宣传被称为“深山里的一盏明灯”的方建国、全国首届十佳“最美乡村教师”庄巧真、全国师德楷模曾春生、坚守边远山区小学35年的全国模范教师黄金德等为代表的一批师德高尚的典范,用榜样的力量感染人,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扎根讲台、潜心育人、敬业奉献,切实担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健全师德监督体系。将师德师风建设情况列入教育督导、办学评估、文明校园、绩效考核等的重要依据,并与学校领导和教师的业绩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等挂钩,强化结果运用,增强了学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主动性和广大教师自觉履职的责任感。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近两年来,全市涌现“第六届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2名,福建省第三届“最美教师”1名、提名奖1名,福建省特级教师22名,福建省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80名。
2
引才育才 打造师资人才“新高地”
今年9月,漳州各高校陆续开学,漳州城市职业学院迎来新的一批公费师范生。今年,在闽南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男生本科培养试点上,我市继续招收50名幼儿师范男生,在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开展公费幼儿师范生培养试点。上述学生毕业后通过专项招聘,回生源所在县(区)有空编的幼儿园任教,改善幼儿师资的结构,提升幼儿园教师整体素质。
教师是一个学校的根本依托,更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漳州通过签约培养公费师范生、多渠道引进研究生等优秀人才,教师队伍中高层次人才比例不断提高。
积极做好新教师招聘工作。在坚持标准、注重质量的前提下,漳州积极创新方式方法,多渠道引进高素质教师人才,不断满足教育发展需要。今年全市新招聘中小学幼儿园新教师1990名,本科以上学历占98%,其中,2022届省级公费师范生50名,市县公费生49名。市属3所公办高校常态化招聘教师和工作人员127名,其中博士20名,硕士87名,本科学历10名。
采取灵活政策引进高层次人才。近几年开始每年组团招聘紧缺急需教育人才,着力引进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以及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本科生,2021年引进紧缺急需教育人才41名。参与制定了《漳州市关于支持市属公办高校创建职业本科院校人才引进的若干措施》等政策,实施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工程和博士研究生“内培外引”工程,培养博士1人,引进博士3人,柔性引进产业教授12人、技能大师3人,建立产业教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15个。
此外,还鼓励市属高校立足自身实际育才,如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开展青年骨干教师、专业(群)带头人、技术技能大师、高层次人才“四项工程”建设,培养省级专业带头人2人,选派13名教师参加国(境)内外访学项目,10名青年骨干教师参加省厅素质提高培训项目,该校还入选2020年首批全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典型案例。
3
多管齐下 引领教育人才竞相成长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
漳州市教育局着眼全市教师队伍建设整体现状,近年来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以培养造就一批专家型校长、教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为抓手,统筹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人才支撑。
实施名师十百千工程,打造优师“云平台”。建设“教育强市”,需要打造一批德才兼备、开拓创新的中小学名师作为引领。从2009年开始,我市实施中小学名师十百千工程,经过七批次的选拔培养,完成了市级研究型名师365名、市级学科带头人2309名、市级骨干教师3705名的培训计划,省级学科带头人有200多名,省级名师7名、名校长9名。同时,与华东师大、西南大学、闽南师大等国内知名高校签订战略协作协议,开展研究生名师和学科带头人定单式培养。
名师工作室引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名师工作室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师资源整合和培训模式,既是名师的摇篮、教研的基地、交流的平台、辐射的中心,又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近几年,市教育局立足实际,先后组建了62个名师工作室,共568名成员、783名学员,涵盖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和中职学校的基础学科,着力打造名师品牌,加快全市名优教师梯队建设,有效促进全市教师专业共同成长,为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了坚实的师资力量保障。
实施“品牌学校·卓越校长”培养工程,打造名校长“孵化器”。我市启动实施了“品牌学校·卓越校长”培养工程,全市选拔30名校长,三年来,共投入近800万元,通过集中研修、全国名校参访、跟岗研修、引入国内名校长入校指导等不同阶段的培养培训,进一步增强校长办学治校能力,提高学校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漳州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储备人才和智慧,以人才引领漳州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目前,这30名培养对象,已有17名成为省级名校长后备培养人选,3名调任二级达标校当校长,1名由副职转为正职。
多管齐下,引领教育人才竞相成长。目前,全市市级及以上骨干教师共6595名,基本实现校校都有市级骨干教师的目标,这些骨干教师已经成为推动漳州市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4
补齐短板 提振农村教育“精气神”
“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曾是广大乡村教师工作状态的写照。为让乡村教师“留得住、教得好、干得开心”,我市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
——着力培养乡村男教师。2017年开始依托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在全省设区市中率先实施五年制高职公费师范男生教育创新试点工作,首批招生50名,2018年增加到150名,以破解农村小学教师性别结构性严重失衡的问题。2019年又启动开展五年制高职公费幼儿师范生的培养工作,重点为农村公办幼儿园培养优质教师。随后,每年招收一批公费师范男生,满足乡村教师承担多学科教学的实际需要。
——着力孵化农村小学“种子校长”“种子名师”。2018年在全省率先实施的“十百千万”优质小学教育资源孵化工程,是我市振兴乡村教师队伍的又一大创新举措,目前全市已投入180万元,遴选打造了一批优质小学教育资源孵化基地联盟,成功孵化了158名农村小学“种子校长”“种子名师”,并通过他们逐步带动并引领全市“数万名”农村小学校长与教师持续成长。
——着力培训乡村校长。依托福建省兰臻名师工作室开展了十期500名乡村小学校长教师专项培训;每年选派诏安、云霄、平和各15名优秀校长到厦门、福州和市直优质学校跟岗学习。今年又借助省级名校长、名师工作室,挂牌成立4个“乡村教师培训实践基地校”,吸纳培养20名优秀乡村校长。
——常态化开展名师送教送培活动。继续通过省、市级名校长和名师工作室,培养提升乡村教师业务能力。常态化开展名师送教送培工作,每年计有500左右人次参与送教下乡,2022年更是达到了1220人次参与,持续常态化开展送讲座或示范课到基层学校。去年,还从各县(区)和市直学校选派10名优秀教师到三个扶贫重点县乡村学校进行为期1年的支教。
如今,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正在逐渐壮大起来。
5
贵师重傅 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
让教师发展有空间、晋升有通道,作出贡献有成就感、获得感,是稳定、吸引、激励教师的一项有力举措。我市积极采取措施,保障教师合法权益、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得到了广大教师的普遍认可。
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不断提高——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到目前为止,市直和各县(区)、开发区(投资区)教师增资均已核定完成,全市共需核增2020—2021学年度义务教育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5.6亿元。
乡村教师生活环境不断优化——通过专项督导、定期通报、约谈问责等手段,督促各县(区)、开发区(投资区)严格落实按平均每人每月不低于500元的标准予以生活补助;实施乡村教师安居工程,改善当地乡村教师的住宿和用餐条件……
打破教师晋升“天花板”——认真做好教师职称评审工作。2021年全面下放中小学教师中级以下职称评审,目前,各县(区)均已完成年度评审工作。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原则,坚持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发挥好教师评审的导向激励作用。据统计,近几年共有60名中小学教师取得正高级教师职务,仅2022年市级就完成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称评定674人,其中初级11人、中级121人、高级542人,促进了中小学教师教书育人水平的提高。
下一步,市教育局将扎实推进教师评价改革,充分发挥评价“指挥棒”作用,推动全面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此外,还将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加强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后管理,建立“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激励机制;支持高校扩大选人用人、编制使用、职称评审、薪酬分配、机构设置自主权,进一步激发高校办学活力。
尊师重教,必得满园芬芳。我市越来越多教师正在将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事业,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