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来,市文旅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等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充分利用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不断探索“党建+”引领模式,推进“党建+文化”“党建+旅游”等有机融合发展,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为文旅产业跨越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推动形成文旅高质量发展长效机制。市文旅局被市直机关工委评为“完成年度党建重点工作任务先进单位”。
党建引领 着力建设文化艺术高地
推动
市文旅局始终坚持以党建为统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文旅系统各类文化场馆宣传主阵地作用和自身优势,将新思想、主旋律、正能量融入专题展览、社教活动等关键业务工作,结合文艺演出、展览展示、讲座论坛、红色旅游等工作任务,推动文旅机关部门、直属单位之间对接协作,探索创新党建工作的有效载体和方式,持续推广“艺术党课”,唱响“诗与远方党旗红”。
漳州电视台、漳州人民广播电台充分发挥融合传播优势,开设专题专栏,应用新媒体平台,精心策划推出一系列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报道,并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及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矩阵联合发力,制作精品主题推文及短视频,积极转载推送,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新”、走“心”、走“实”。
2021年市文旅局被评为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集体;2022年,市文旅局被评为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集体,颂廉锦歌《蔡新祝寿》喜获福建省曲艺丹桂奖少儿大赛文学奖、节目奖双项一等奖,典型案例《党建聚发展合力 文旅助乡村振兴》荣获第五届“推进机制活、建设新福建”机关体制机制创新优秀案例三等奖。
特色优势 打造坚强文旅服务团队
立足
市文旅局机关党委依托主流媒体、公共文化设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阵地资源,整合局直属各类文化机构、企事业单位、旅游景区等各方力量,以农村、社区、校园等为重点服务区域,面向以未成年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为重点的广大群众,建立健全专业志愿者队伍,开展贴合实际、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营造全社会向上向善、互帮互助的良好风尚。
漳州人民广播电台在全市开展“一镇一孝廉·红色人物”系列宣传活动,充分挖掘宣传谷文昌、高捷成、洪椰子等红色资源,追寻先烈足迹、讲述红色故事、赓续革命精神。创新推出“一月一主题、文化进万家”活动,全年展演展览展播不断。聚焦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深度挖掘土楼、滨海、文化、田园、温泉、青山等旅游资源,加快文旅产业融合创新,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不断擦亮“花样漳州”旅游名片。漳州电视台组织党员记者、编辑、主持人进农村、进社区、进工地、进学校开展党史宣讲,因地制宜采用工地小课、亭下讲坛、馆内互动、党史故事视频学习等方式,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的奋斗故事以及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等“两弹一星”元勋的先进事迹。市图书馆举办以“讲红色故事·润美丽童心”为主题系列活动,邀请漳州悠贝亲子图书馆和志愿者领读者,带着红色经典、长征、抗疫、共和国脊梁科学家等优秀绘本故事走进各街道、学校、社区,把红色故事转化为教育资源,用红色文化引领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守正创新 夯实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根基
坚持
市文旅局党组和机关党委积极探索,主动作为,全力推进新时代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工作。
非遗文化助增“亮点”。市布袋木偶传承保护中心于2021年1月搬迁至古城,为了拉动夜间经济的发展,让非遗更好地融入市民生活,每月推出8场木偶戏、锦歌等文化惠民演出;芗剧现代戏《谷文昌》入选中宣部、文旅部、广电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活动,被推荐参评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历史陈列”入选中宣部、国家文物局“建党百年精品展项目”;毛主席率领红军攻克漳州纪念馆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芗剧现代戏《李林》荣获第八届福建艺术节暨第28届戏剧会演优秀剧目奖。
非遗技艺突显“特色”。无论是在古城举行的文化遗产日活动、在南湖文化生态园举行的漳州非遗圩日活动,还是免费对外开放的漳州非遗展示馆,每一次表演展示的漳州木版年画、漳浦剪纸、长泰竹编、木偶头雕刻、漳州棉花画、漳绣、平和白芽奇兰制作工艺、东美糕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都吸引大量观众。特别是去年以来,市文旅局组织布袋木偶艺术家为美国中小学生举办线上讲座和表演5场次,得到上万名美国师生欢迎和好评,受到外交部和我国驻美大使馆高度赞誉。
数字技术提效“升级”。在华安,土楼全景VR摄制、《“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二宜楼装饰艺术》画册印制,以及开展“土楼营造技艺”和“高山族拉手舞”两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华安铁观音制造技艺”市级非遗项目的推广与传承等,进一步将漳州“非遗名片”向世界推广。在文化和旅游部联合举办的2021“非遗购物节”活动中,我市共有12家店铺的14项产品报名线上参加,最终我市推荐了6项具有市场吸引力、产销稳定的产品,将丰富多元的非遗项目活动同促进文化消费紧密结合,进一步拉动了文化消费内需,优化完善文旅产业链体制机制,助力文旅产业成长与全市经济的增长。
☉记者 林颖 通讯员 陆金贤 文 市文旅局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