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30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10版:专版

打品牌提效益

“特色水产”赋能乡村振兴

在夏天的烧烤摊上,牡蛎是最常见的美味。鲜为人知的是,餐桌上10个三倍体牡蛎,其中就有可能3个种苗来自古雷霞美镇下蔡村瑞和育苗场。

“牡蛎苗人工育种经过浮游期和附着期两个阶段。这些苗已养了约15天,准备进入附着阶段。”在漳州市瑞和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团林的指引下,循着手电筒射出亮光望去,只见一个个如小砂砾般大小的“幼苗”密密麻麻漂浮在水面。这一口面积60平方米的育苗池至少有1亿个苗,最大的苗体约350微米。

距离育苗场不远处,工人们正忙着将一串串附着在扇贝壳上的三倍体牡蛎苗在一条条绳上穿成串,准备运到海上“放苗”。此时的牡蛎苗已长成小米粒般大小。

从二十多年前的三亩地到如今建成工厂化育苗生产车间5000平方米、藻类扩繁车间800平方米、育苗池160口,从早期普通牡蛎苗到如今走俏市场的纯种太平洋三倍体、黄金三倍体等优质牡蛎品种,谈及这些年来的发展,张团林打开了话匣子。

与大多数育苗场一样,早期的瑞和育苗场依靠传统技术做简单的苗种培育,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激烈,市场份额小、收入较少。2020年3月,一次偶然的机会,张团林在抖音上与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结缘”。同年4月,中科院相关专家实地参观了瑞和育苗场,双方达成合作,共建牡蛎三倍体种苗繁育基地,对接贝类育种研究。

然而,育种过程并非想象中那么顺利。第一个月,首批三倍体育苗失败了。“在分析原因总结经验之后,我们按照中科院提供的种苗,加上多年积累的养殖技术,立即又进行了第二批育苗,没想到当年5月份就成功了。”张团林回忆道。

目前,育苗场有7名中科院科研人员在此常驻,培育的种苗已远销山东、广东、广西、辽宁等省份及越南等国外市场,年收益翻了10番,有力推动当地牡蛎行业转型发展,成为霞美镇海洋经济的新增长点。“优新品种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我们打算联合周边20多家育苗场,根据市场需求,扩大种质资源,开拓新市场。”张团林表示。

小小的种苗搅“活”了乡村振兴这“一池春水”。

依托丰富的滨海养殖资源优势,古雷加快培优育强一批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推动海水养殖业提质增效。尤其是近年来,古雷紧紧围绕石斑鱼、河鲀、鲍鱼、对虾、罗非鱼等优势产业带,积极开展特色生态养殖示范区建设,促进水产养殖从单纯追求数量增长向数量与质量、效益、生态养殖的增长方式转变。杜浔镇还成立海上鲍鱼联合会,配合开展海上治安巡逻、海上疫情防控等工作,推动养殖业健康发展。

目前,古雷已形成了古雷鲍鱼、沙西红鲟、沙西缢蛏、沙西血鳗、霞美牡蛎等特色水产品,成为当地百姓增收致富、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其中,沙西红鲟、沙西泥蚶、沙西血鳗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区域产业品牌进一步打响。一幅“一泓碧水凭鱼跃,浪花翻腾产业兴”的乡村振兴图景正在古雷徐徐展开。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