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从小便和家人一起读批的我来说,写一本关于侨批的书就像是写一份回忆录,不过主角是那些尘封在岁月中的他人他事。
那些令人怀念的侨批往事
等批来是一件很开心的事。那时,每月如期而至的书信,和一起来的侨汇,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至今记得那个瘦小干练的业务员送汇上门的情形,他是老道又温和的一个人,喝茶、抽烟的姿势都让我相信他见过许多世面,尽管我记不住他的样子,但他绝对是我家的“吉祥鸟”。最喜欢过节的日子,会有一些稀奇的礼物从外面寄来,比如衣服、食品、洋酒、可可等等。这些都写到我的书里去了,只是主人换了别的人。在生活清贫、物资匮乏的时代,这些泊来品丰富了我们的想象。
在闽南侨乡,侨批侨汇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往往伴随着一个人的成长过程。那是一种物质生活的关联,一种血缘责任的坚守,也是一种接地气的情感教育。在外闯荡的人要为留守家乡的人提供物资支撑,留守家乡的人要为在外闯荡的人维系乡族亲族的情感。这种社会风俗和家庭伦理,由来已久。
在清朝末年民国初年,侨批以及它携带的侨汇是无数家庭的生活支柱。当时民间批局遍及东南亚和上海、香港、闽南、潮汕地区。著名的漳州天一批局,成立于光绪六年,成立时间比大清邮局还早,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经营时间最长的民间批局。鼎盛时期,在菲律宾、印尼、新加坡、缅甸等8个囯家设立24个海外分局,在香港、上海、厦门等地设立9个国内分局,活跃于南洋华人社会,鼎盛时一年侨汇流量1500万银元。侨批侨汇和它背后的物质与精神力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维系了无数家庭的生活,更在某种层面上起到社会稳定剂的作用。
在互联网时代,书信已退出日常生活,大量的侨批,却成为民间收藏,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来后,人们更是从侨批后面看到了历史人文价值。于是,我们从那些发黄易脆的信纸中读到了宏大的时代变化与细碎的个人生活。百十年前的那些人那些事,跨越历史时空而来,与当下的我们相聚,这是多么温暖的事情啊!
2020年春季的写作缘起
开始写这本书是在2020年春季,正是多雨时节,天气清冷,对生命的感悟变得敏锐,那种敏锐,带到书里了,你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坚韧、执着,对磨难承受以及带来的某种感伤。这种体验现在看来是可遇不可求的,让人很容易进入写信人的情绪里,与他飘泊南洋,趟过生命的暗流,当然也享受那寻常的欢愉。而那些在夜深人静时完成的章节,因为与他们的生命一起律动,所以自带光亮。这种光亮,照着你要走的路。很恰巧,书出版时间在2023年元旦将至的时候,头尾三年。
阅读的同理心是可以打破时空隔阂的。书里写的是百十年前的人和事,呈现出今日的某些类似的生活状态。在家乡人看来光鲜的那些人,谋生在异国他乡的各个角落,家乡有他们牵挂的人。现代通讯工具让人们不必花几个月慢慢等一封信,现代交通可以让回家的路不必变成漫长的等待。但压力是所有人都会有共感,奋斗,挫折,硬扛,常常是,一边想放弃,一边咬牙努力。
但我们常常可以在最艰难的时候感受到人性温暖,母亲牵挂儿子,丈夫安抚妻子,未曾谋面的叔侄数十年保持联系,即将走入社会的兄妹隔海倾诉自己的人生。生活那么艰苦,但生活依然继续。世界就这么匆匆变化,但有些东西是永恒不变的。
碎片化信息的散文表达
写作时间是碎片化的,侨批所携带的信息也是碎片化的。写一些碎片化的故事,这更符合写作的感受,也更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毕竟在互联网时代,很难慢慢地去读一封信。但是,时代虽然变了,心情依然敏感啊,那一闪而过的温柔,会在心尖颤动。
侨批本身附带的碎片化信息是很个人的,用散文的笔调也许更容易进入那种情感状态。升斗小民寻常家事,没有小说情节的起伏错落,能感动人的,往往就是细微小事的温度。就像家人围坐,灯火可亲,那种温暖,散文容易表达。
小小的一份侨批,背后汹涌的是大时代背景。从甲午海战、辛亥革命、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困难时期、改革开放……信面抒写的是他们的琐碎生活,体现的是他们对乡里、对家族、对家庭的责任与担当。穿过那张张书信,我们又可以看见社会的人情冷暖,历史的风云变幻。
所以选择了某一封信,选择信中人漫长人生的某一瞬间,观察他们,进入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感受。那一刻,我就是他(她)。
习近平总书记说:“华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爱国爱乡。他们在异乡历尽艰辛,艰苦创业,顽强生存下来,站稳脚跟后,依然牵挂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有一块钱寄一块钱。这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心。”
对历史情感的追索并不是旧梦重温。在互联网时代对纸时代的回望是一件有时代意义的事情,他们的奋斗是值得记录的历史记忆,他们的情怀是值得珍惜的时代情感。在时代向前奔跑时,审视当下,回望过往,更加坚定我们的脚步,更加坚信我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