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厦大附中学生陈妍言的个人作品集《试扑流萤》,学生周奕菲的长篇小说《自渡》,学生曲博、邱芃苡合著的故事集《黎明之前》出版面世。
当然,在厦大附中,出版个人作品集的学生还不止这些。截至目前,学校已出版学生个人作品集14部。
为何这里会涌现一个“小作家群”?日前,记者一行前往厦大附中一探究竟。
写作“小白”精进成写作能手
《试扑流萤》这部个人作品,被厦大附中学生陈妍言形容为,“妄图以轻飘文字,留住那些终究要消散的往日微芒”。这本书的文字与陈妍言在厦大附中走过的六年时光休戚相关。
六年前的某个夜晚,厦大附中语文教师高良连把一个可能性放在陈妍言面前:能否把中学时光用文字记录下来,收录成你的第一本书?
陈妍言挑选了在学校不同创作阶段里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并逐一收录。成稿之时,一页页往前翻,仿佛时光倒回,六年来的人与事又跃然在陈妍言的脑海,“初一年级创作了两部人物传记改编小说,随后《桃花女孩》《围观者》《失控》等也酝酿而成……”她慨叹着,“我是要写一辈子的,无论走在哪一条路上。”
今年,陈妍言被清华大学历史学类专业录取。她说:“在厦大附中的日子,提升了我的诗意生活和深刻思考的能力,帮助我发现并发展了在历史学科以及影视文化产业方向的兴趣。”
厦大附中学生曲博、邱芃苡合著的故事集《黎明之前》,则以两位小作者给动物园的动物讲故事的童趣情节启篇,其中既有生活中的温馨画面,也有对人生深层次的思考,更谈及了勇气、热爱等美好品质。
六年来,厦大附中浓郁的写作氛围一直濡染、激励着邱芃苡,让她从写作“小白”精进成写作能手。“写作已成为我的爱好之一。文字带给我的不仅是奖杯和鲜花,也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和情感力量。在无形中沉淀着我,治愈着我。”
厦大附中学生周奕菲说,长篇小说《自渡》最大的受众就是她的同窗们。当然,在写作中,周奕菲也会遇到无论如何修改, 仍觉得稍欠火候而百爪挠心的时刻,“真正做到下笔如有神,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三本书凝聚了学生六年的心血。校园浓郁的写作氛围激发了她们创作的热情与思想的火花,更使得宝贵的写作习惯得以保持。”高连良说道。
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如果你在晨间漫步校园,可能会听到袅袅的诗歌声从教学楼处悠悠传来。侧耳倾听,那是汪国真、席慕蓉、顾城等现代诗人的诗作,领读的就是厦大附中的语文教师邬双。
开学第一课,邬双就带领孩子们欣赏了《楚门的世界》,并向孩子们发问:“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真的吗?还是,我们也是生活在一定的设定中?”
“基于对人生深层次思考与价值观引导,成为我构建学生文学世界一条重要主线。”邬双希望透过浅显易懂的现代诗,拓宽孩子们的认知版图,为其带来更多人生引导。
“趁时采下玫瑰的花蕾,往昔时光不停地疾飞,今日绽放笑容的花朵,明天就将枯萎。”她引领孩子们看电影《死亡诗社》,也希望自己像电影中的“船长”基廷老师一样,打破教条模式,通过诗歌,让学生们学会独立思考,探讨人生的真正意义。“让学生们把握当下,有着更加自由、独立的思想表达,活出卓越人生。”邬双寄望着。
在高良连看来,学生“害怕写作”并不是不会写作,而是“害怕得不到认可”。无独有偶,厦大附中语文教师孙胜男也认为,让一些语文基础素养不足的孩子喜欢上写作,先要激发他们对写作的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孩子们有话想说,有话会说?高良连举了几个例子,在开展写作指导的同时,她也积极开展创意实践活动。她鼓励孩子们看综艺节目“奇葩说”,锻炼孩子们的思辨性;也会根据电影的几个镜头,引导学生通过笔端细腻展现出来;还会采用“师生共写”的方式,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叙写一个主题对比差异……高良连也鼓励孩子们将作品积极投稿杂志和报纸,“我常常和孩子们说,编辑又来约稿了,这让他们干劲十足……”
孙胜男则强调,“先模仿,再创新”。她引领学生注重优秀范文细节处描写,分析文章可借鉴部分。孙胜男还精心选择了32本文学作品,让学生可以系统又完整地学习各类文体的写法,在润物细无声中,感受文学的熏陶濡染。“以前,一个孩子语文成绩从来没上过120分,经过一个学期的写作训练,现在语文成绩都保持在近130分。”这让孙胜男倍感欣慰。
让教育稍稍有点诗意
走进厦大附中,你会发现学生有着开放自由的成长环境。各种文体、艺术活动异彩纷呈。这里还有一间文学馆,给学生更开阔的资源空间。
在厦大附中校长姚跃林《让教育稍稍有点诗意》之《生命篇·要从平凡生活中看到“诗”》中,他提到,文学成于小众但根于大众,他期待有更多的同学在课余时间勇敢地拿起笔来,抒写自己的生活。
为什么要写作?校长姚跃林表示,首先源自实用主义。凡处在各行各业重要岗位上的人都离不开写作。所谓“立言”往往也是工作的需要。不说是立德之需,至少是立功之必需。举凡伟人,哪一个不是著作等身的。但最重要的是,写作特别是文学写作是自我对话的最好途径,是让生活艺术化的最便捷的方式。
如今,“校园写作,润泽生命”作为厦大附中的办学特色,着眼于学生的生命成长,走出了一条写作教学的新路。目前,学校已搭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写作发表平台,形式多样的写作教学路径也在不断探索之中——
其中,《校园写作,润泽生命——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中学生写作实践研究》获得福建省2018年基础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学校入选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种子学校”,携手共建“文学教育示范学校”,也是福建省语文学会“读写教研基地”。此外,学校还主办“一报两刊”——《观澜报》《亦乐园》《言蹊》,定期出版。
2015年以来,厦大附中学生公开发表作品1800余篇,被全国几十家报刊选用。学生先后荣获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全国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特等奖、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特等奖、梁衡作文奖、汪曾祺散文奖、陈子昂诗歌奖等。
⊙本报记者 陈慧慧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