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华安县检察院立足检察职能,延伸检察服务触角,重点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积极融入乡村建设,以检察之力护航乡村振兴。
稳定为首,助推产业兴旺。华安县检察院坚持以法治化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保持“严”的震慑,持续发挥检察职能提供司法保障。截至目前,批准逮捕侵害企业合法权益涉恶犯罪案件1件5人,制发涉企检察建议1件。
开展高山族特色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专项监督。与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座谈,并实地走访,了解“非遗”保护与传承情况,全面摸底特色村寨保护情况。并将情况进行梳理盘点,广泛征求意见,结合法律法规向相关部门提出有针对性的检察建议1份。持续关注高山族“非遗”传承与发展,以及“非遗”融入全域旅游、“世遗+非遗”乡村振兴样板村等整改落实情况。从乡村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电商经济三方面入手,加强检乡、检企联系,为企业、产业提供“妈妈式”检察服务,助力乡村产业兴旺。
环保为基,打造宜居生态。华安县检察院围绕“设立一个基地、建立两项机制、会签三个方案、求三方极致”的“1233”绿碳工作机制。“1”即建设“漳州绿碳司法保护实践(华安)基地”;“2”即在全省首创“河(湖)长+检察长”依法协作机制,全市率先建立“林长+检察长”依法协作机制;“33”即强化“行政执法+刑事司法+公益诉讼”三方联动,全面推进补植复绿“实地修复”、绿色公益宣传“人文修复”、缴纳修复资金“替代性修复”三位一体全面修复。截至目前,已办理涉绿碳刑事犯罪案件7件7人,涉绿碳公益诉讼案件9件,引导补植复绿恢复受损林地81.495亩,缴纳碳汇损失赔偿金12260元,弥补造成的碳汇损失235.3805吨。
探索数字检察工作,延伸检察监督触角,同步上线推出“绿碳司法保护”云平台小程序,实现在线接入全域护林员113人,森林资源线上监管全覆盖。接受涉绿碳(生态)刑事、公益诉讼等举报线索60余条,动态跟进监督,成案12件,服务绿色发展,推进绿碳司法保护。
法治为重,建设文明乡风。依托高发、频发赌博、“两卡”、电信网络诈骗、养老诈骗等类型案件办理,针对乡村法治建设中生产与生态如何平衡、法理与情理如何共融、形式与内容如何丰富等难题,完善“3+”法治宣传模式,即:“绿色公益宣传”观念补植结合“两微多端”在线推广;个案警示宣传结合专题集中教育;进村入户送法上门结合建立绿碳司法保护实践(华安)基地、“检护春蕾 与法同行”普法教育基地开展常态化集中展示,以检察履职服务乡风文明建设大局。
⊙本报记者 王琳雅
通 讯 员 李晓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