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一到,热闹的气氛便随之上升,能量爆发,万物也开始经历成长。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的由来,由屈原而生。一个正义的人,他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一个人不论他地位如何,都不会忘了爱国,所谓“位卑不敢忘忧国”不是没道理的,屈原就是这样一个爱国到可以舍己的地步,伟大到可钦敬的人物。吃粽子的习俗,从他的壮烈牺牲诞生。
每逢端午,奶奶都会包上些粽子,别瞧这事虽小,可都要准备上几天。买糯米、竹叶、馅料等,繁忙就从这些准备起始。把竹叶用热水洗净,无不露出竹叶的生命的绿、生命的美、生命的鲜。把糯米的雪白戏耍于水的清澈,我眼前仿佛飘过一朵雪云,眼底下的“雪”是大自然给予我的礼物。馅料在未经磨练的时候虽朴实无华,可你不知的是它在经历闭关修炼后,从厨具大门之中走出来的,是一个全新的容颜,那肉的红颜,板栗的黄中带甜,豆子则流出生命的灿烂。这样的光,亮得我睁不开眼睛。
“望梅止渴”的理论不是没道理的,光是看着就让口水兄弟推推挤挤地、你争我抢地涌出了嘴角,出来长见识了。难道你的口水兄弟会安分守己地、乖巧懂事地留在他们的住处吗?竹叶成立体三角,糯米家族上位,这回他们请出了馅料民族一起热闹,裹好之后用绳子系上,一个家族开始欢腾,开始经历其成长风雨。
“哇”,这气味的确诱人!虽在房屋内,但香气已远飘十里,这时候你去村里走上那么一圈,说是粽香王国到此一游都不过分。拉开绳子再细细剥开竹叶,那鲜嫩的模样,多么诱人啊!糯米紧裹着馅料,散发出五彩之光,那是天下绝无仅有、无法形容的。每个人都来上一颗,房屋里的气味更是浓郁。这一回不再是奶奶一人做,而是多了一个我在旁学,我体会到了奶奶的爱,品读到粽子的味。吃粽子,吃的不只是米粒与馅料,更是一种传承与精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或许这就是奶奶教我的人生道理。
(指导老师:张俊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