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4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5版:书画

书画家周毅铭:

向美而行的“摆渡人”

■黄舒哲 刘昱鑫

作画中的周毅铭 黄舒哲 摄

周毅铭受邀担任闽南师大学科美术研究生校外导师

《晴峦积翠》 中国画

《语堂蕉香》 速写

《姐妹》 装饰画

《梦蝶》 装饰画

一爿画室,藏身漳州市青少年宫内,便发挥着课堂延续的功能。因为不是周末,没有学生辅导,周毅铭便“独乐乐”在这一隅小天地,静静作画。

午后的阳光温柔地洒向画室门口正对的那张宽大的画案。远远看去,案上氤氲着一派如梦如幻的紫蓝色调。忽觉客至,周毅铭放下笔,从画案后走出来,笑脸相迎。

好奇心驱使记者打量那幅正创作的国画。摊开的宣纸几乎占据了整张画案。究竟画的啥?但见风铃状的花朵成串绽放,挤挤挨挨布满枝头。“这画的是新浦路蓝花楹。”随着答案揭晓,记者恍然大悟:君不见,初夏蓝花楹盛开,新浦路两旁就“诗意”成了蓝紫色的花海。若要表现此遒丽之景,大尺幅的兼工带写无疑是上佳之选。付之小品画,则气势弱矣。

沏上一壶茶,周毅铭打开了话匣子。茶香氤氲中,周毅铭以茶杯为例,坦言再普通的一只茶杯,当孩子从中发现了美、领略了美,它即具美育功能。“美育不仅存在艺术作品中,更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在他看来,一些学校将美育窄化为术科教育是不对的,“重技巧轻素养、重比赛轻普及等问题,还较为突出”。

“蔡元培1917年就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说,认为美育应是自由的、进步的、普及的。一个世纪前的理念,至今也不过时。然而,我们实实在在又落实了多少呢?”周毅铭一番感慨顿时让记者肃然起敬。反思无疑是为师者可贵的品行。

周毅铭有一些头衔:福建美术家协会理事,漳州市中学美术周毅铭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漳州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兼教育委员会主任,漳州市美术教学研究会会长……他最引以为豪的还是这个——福建省特级教师。他长期在漳州三中执教,荣获正高级教师职称,最近刚从教岗退休。于他而言,美术是一生的志业,心之所向,身负传承之责。

美之伊始 立志笃行

1964年出生的周毅铭自幼性耽书画。其父周锦松是画家,擅水墨花鸟。受家学熏陶,加之中学阶段获得李修煜、林育培、方颂青等老师悉心指点,周毅铭很早就崭露头角。在漳州一中读书,他的素描作品曾获福建省第五届中小学美展一等奖。据时任漳州一中美术老师李威介绍,那幅作品打破了当时漳州一中学生在省级获奖的纪录。

“那时,我们以求学为乐,老师以从教为荣。师生间的关系很融洽、很纯粹。”周毅铭说在这样的氛围里,梦想播下的种子一直在发芽,既有毛姆写的“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也有宋祖英唱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报考师范美术院校,成为一名美术教师。理想在一点点靠近——上世纪80年代初,周毅铭考入集美师专美术系。其间,他主攻国画,受教于林金定、李福星等老师,技法获得全面的磨砺。当然,校主陈嘉庚的“诚毅”校训也深深影响着他。“诚者,以诚待人;毅者,毅以处事。合起来就是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

“诚毅”二字无疑贯穿了周毅铭的执教生涯。1985年,从师范专业毕业的周毅铭被分配到漳州三中任美术教师。意气风发的他在学校创建起美术兴趣小组,吸引大批校内外美术爱好者加入,逐渐带出浓郁的校园美术氛围。翌年,漳州三中荣获全省美术教研先进单位称号。

周毅铭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以明晰的教学思路和尽职尽责的教学态度,给学生以正面的成长力量。言传身教、春风化雨,许多学生由此爱上美术,步入艺术殿堂。

教坛耕耘,桃李芬芳。周毅铭培养了大批进入高等美术院校的学生,“尖子很多考上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八大美院”。由此,其所带的美术艺考专业也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之一。此外,周毅铭指导学生创作的书画在国家级、省市级比赛中多次获一等奖。他编写的校本教材《漳州木版年画》也成为福建省精品校本教材。2000年,教育部授予周毅铭“全国艺术教育先进个人”称号;2010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周毅铭“福建省美术特级教师”荣誉。他是漳州市唯一一位美术学科获得省特级教师荣誉的教师。

美之传承 授人予渔

近些年,周毅铭将受美育的主体由学生转向教师。作为漳州市中学美术名师工作室领衔人、福建省首批基础教育培训专家,他送培送教远则奔赴新疆昌吉,近则本省、市的县、村。

“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糟糕的审美时不时让人目瞪口呆。事实上,中国是个缺少审美的国度吗?当然不是!”周毅铭说,美育要落地,要细水长流地融入学生生活,前提是授业教师的理念得落地,并持续提升审美素养。

送培送教之余,周毅铭还撰写多篇论文探讨现代美育的开展。“‘智育’本身被引进了‘标准化’考试,追求唯一正确答案甚至是唯一解答步骤,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了禁锢。然而‘美育’是一门可以无限发散思维的学科,构建对未来世界的憧憬,进而感染了学生对‘课内知识’的多重理解。”周毅铭认为现代美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鼓励学生多走进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博场所。“比如欣赏一个文物,可以引发学生对历史背景的考究,地理位置的观测,人文景观的思考等。”

基于转变现实教育观念的想法,周毅铭致力推动民间美术进校园,完成了省级课题《漳州民间美术资源与多学科整合》。该课题引发了中小学教育对本土民间艺术的思考,并将其拓展为可利用的美术教育资源,教导学生珍视本土优秀民间美术;同时也强调教育应培养“完整的人”,让学生认识家乡,热爱家乡,做时代的主人,用全新的尺度衡量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美之寄兴 山水性灵

在画室做客当天,记者几番驻足于周毅铭的立轴山水画前,心底冉冉升起白云出岫、萧散淡泊的诗意。正如郭熙《林泉高致》所说的“山无烟云,如春无草”,周毅铭善于以云之虚景衬山水之实景。其状云的手法也多样,有线描法也有没骨法。

“我们讲一专多能嘛。”在交流中,周毅铭透露素描、油画等之前都曾涉猎,这些年创作精力倾注于国画,热衷对山水画的探索。

乍一看,林峦浑秀、草木华滋,带着隐者悠游林泉的闲适,遥遥呼应元四家笔底江南宁帖的古韵。细细端详,那些连绵且低矮的丘陵到底有别《富春山居图》里的山,而蕉丛、连家船等“线索”则有意无意地指向一个答案:家山毕竟是闽南。

如此一幅山水,亦古亦今、亦写意亦写实,颇见“杂家”之妙。周毅铭坦言自己虽取径前人笔法、趣味,但绝非食古不化,“我生于斯长于斯,闽南山山水水提供了无尽的创作源泉”。他追求此等造化:既要有纵的历史传承,也要有横的当代体验。

“画的过程其实也是重组。”按周毅铭的理解,国画不同于西画,透视方式就不同,“论画山,实际十公里外才能一览山的全貌,但画家在山脚下,就将山中、山顶都描摹出来了。这是国画的散点透视,或称感性透视。”周毅铭说在此基础上,近大远小、近实远虚、近重远淡、物与象穿插交织,通过墨色、线条的表现打破现实的秩序,赋予画面更宽广的想象空间。

“画画其实是偏个人的事。背景不同、角度不同,画就不同。阅历和阅读也会影响创作。”周毅铭表示,日常教学和生活经历塑造了他的书画艺术风格,显出他的情感与思考。

美之公益 推广美育

厦大美术系副教授黄培蓉曾评价周毅铭道:“他既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也是学习榜样。不管是专业成长、美术科研,还是对青年教师毫无保留的传帮带,他的奉献有目共睹。”

如今,步入耳顺之龄的周毅铭有自己清晰的定位——做美育的推广者,“我领衔的名师工作室仍在运作,我也愿意继续发挥余热”。未来,他打算更多参与校外的大众美育,加强艺术与设计的融合,在服务生活的同时,让更多人欣赏美、接纳美,培养美的鉴赏能力。

书画创作是“独乐乐”,美育推广是“众乐乐”。周毅铭很喜欢李商隐的这两句诗——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他倾慕诗意所表达的“进退平衡”:对入世的事业始终心存热望,对出世的超然永葆一份真诚。他的微信签名“舟夫”或许正暗藏这样的考量:入世则渡人,将学子送抵美的彼岸;出世则渡己,借此艺舟之楫航向水墨丹青的蓬莱瀛海。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