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提起博物馆,大家的印象大多还停留在“严肃”“庄重”等认知上,文物与观众之间也只是单向展示关系,文博知识曲高和寡,难以成功触达公众内心。而博物馆作为中华文明聚集地,蕴含的文化元素庞大,可以运用的场景众多。
如今,博物馆正带着传统文化“下凡”,通过新技术、新内容、新形式走进公众视野。根据相关机构发布的《2024年博物馆文创产业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暑期“博物馆”搜索热度环比增长64%;国庆假期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总计7488万人次,同比增长13.5%。
记者获悉,去年漳州市博物馆接待观众总计49万人次,每日参观人数近千人次,开展社会类公益活动近60场,掀起漳州文博热潮,吸引了众多学生前往开展文博研学。
“老”文物正变成新“顶流”,漳州市博物馆缘何成为热门研学地?
当红出道 创意满足情绪价值
文物带不走,但文创产品还是可以带回家的。每到一所博物馆,漳州市实小学生小姿就会买冰箱贴带回家做纪念,如今她家的冰箱俨然成为一个小型“博物馆”。“一看到冰箱贴,就会想起那些看过的文物和建筑,有种把文物‘带’回家的感觉。”小姿说道。
博物馆界的文物“顶流”,除了饱含历史文化印记,也被赋予更多情绪价值。前有麻辣烫毛绒玩偶助力甘肃省博物馆文创火爆,后有河南博物院推出“妇好鸮尊”文物造型发夹受热捧……借用文化创意,提炼文物内涵的化学反应,让不少文物“C位”出道。
文博热潮下,漳州文博同样“当红”不让。日前,毛主席率领红军攻克漳州纪念馆推出了“当红”系列文创、“胜利1932”系列文创,以红军进漳历史和红色文物作为切入点,融入非遗木版年画元素,设计连环画册、斜挎包、钢笔套盒、台历等文创产品,广受好评。“这些系列文创兼具实用性与教育性,将红军精神和历史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让文化与生活相融相生。”该馆宣教展示部主任胡菲菲介绍说。而在漳州市博物馆的文创商店,馆藏精品文物扑克牌、漳州小吃扑克牌、印象漳州冰箱贴和漳游记书签等文创产品都非常受欢迎。“新奇独特的文创造型戳中了消费者的情绪价值,一经推出就热度很高。”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
“千馆千面” 数字化呈现全新叙事艺术
记者走访全国部分省市博物馆发现,博物馆不再是冰冷呈现文物的“千馆一面”,而是通过情境复现与情景互动,打造了多元化文博新场景,体现全新叙事艺术。比如,湖南博物院把马王堆“辛追夫人”墓葬复刻进博物馆,设计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展,而南京博物院民国馆仿真再造民国街景,都成为网红研学打卡地……
从陈列室到沉浸式,漳州市博物馆也实现了从“冷冰冰”到“活灵活现”的博物馆“智慧”大变身,给前来研学的学子们更为多元的体验。去年10月,漳州市博物馆海丝厅经过全新升级,对外开放。通过数字技术复现了漳州月港商贸场景,首次对外全面展出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考古成果,首次推出VR水下考古体验游戏……新的考古发现、新的展示手段,使文物承载的历史文化和人文价值更具分量,让漳州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尽收眼底、触动于心。
其中,海丝厅成为亲子游热门打卡点,“探秘圣杯屿元代古沉船”VR游戏就是海丝厅升级亮点之一。小朋友们通过裸眼VR游戏,就可以沉浸式体验圣杯屿水下考古发掘的全过程,解锁“寻宝”之旅。漳州市博物馆宣教部主任黄淑珠说:“这种设计不仅增强了观众的沉浸感,还使观展过程更加生动、真实,极大提升了观众的观展体验。”前来体验的小学生浩浩和朋友玩得不亦乐乎,“太逼真了!原来考古人员探秘圣杯屿元代古沉船,需要这么多装备和精尖技术”。
据黄淑珠介绍,漳州市博物馆还推出了数字藏品。通过三维数字化技术,这些文物得以在网上以高精度模型的形式呈现,观众只需滑动屏幕,即可全方位、多角度欣赏文物。
馆际交流 文物“出差”文旅引流
此前,一位漳州市民在网络平台上“抱怨”:特意去徐州看楚王陵镇馆之宝“金缕玉衣”,没想到“金缕玉衣”竟然“出差”到我们漳州了,白跑了一趟……
去年,漳州市博物馆馆际交流活动达17次,实现文物文化交流互鉴小高峰,让更多省市的优质展览,润物细无声地实现了在漳学术成果落地、文化精神引领,带来了漳州文博研学的新大陆。
黄淑珠掰着手指,算给记者听——去年漳州木偶雕刻作品展走进山西省晋城、南平邵武市等;漳州海丝贸易瓷器与银币特展在武汉博物馆、太原市博物馆、玉门市博物馆展出;部分文物参展四川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特展等。此外,“汉代楚国文物精品展”“清代康雍乾时期景德镇陶瓷珍品展”“太原市博物馆藏北朝隋唐文物展”“武汉博物馆馆藏玉器精品展”“苏东坡文献史料特展”“玉门4000年历史文物展”等纷纷落地漳州。文旅引流如一道文化大餐,让漳州的学子们在家门口了解世界,开阔眼界。
“在这些交流展中,无论是展品选择、策展思路还是展现方式,双方都精益求精,很好满足了研学者的精神文化需求,让大家沉浸式了解展品所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黄淑珠说道。
文物交流互鉴,文旅双向奔赴。市民李敏认为,两地展览都拿出了必看的“好东西”,让大家足不出“漳”就能看到顶级文物,形式很好。市民畅音表示,曾经因为在市博物馆看了一次景德镇瓷器展,就向往而往,真去了一趟景德镇。“这样的文物文化互动很动人。文博爱好者,愿意因一件文物而去一座城。”
打造“博物馆里的思政课”
相关链接>>>
把思政课“搬进”博物馆,推动本地文史文博资源向教育资源有效转换——
去年10月,福建省教育厅等二十四部门印发《关于开展中小学科学教育“百馆千所”免费开放活动的通知》,开展中小学科学教育“百馆千所”免费开放活动,共建中小学科学教育社会大课堂。首批开放的323个科学教育场所资源,其中就有科技展馆类89个。
去年11月,福建省文旅厅、省教育厅、省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博物馆“大思政课”优质资源推广工作的通知》,共同开展博物馆“大思政课”优质资源推广工作。明确博物馆要依托展览和社教活动形成博物馆教育资源清单,向各大中小学主动公开,及时更新展览和实践教学内容等信息。要创优课程内容,深入挖掘馆藏文物的时代价值和思想内涵,结合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重要节日以及学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打造“博物馆里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要结合文博专业特点和本土特色文化,精心打造一批包括八闽文化、海丝文化、闽台民俗、红色文化、华侨文化、本土文化等内容的“文博思政课”课程体系。
☉本报记者 陈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