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医院急诊医学科是国家级重点专科,承载着漳州地区急危重症救治的重任。
在这里,全年无休的灯光照亮无数惊心动魄的夜晚,时间以秒计算,生命以分丈量。
作为国家高级卒中中心、中国胸痛中心、福建省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基地,这个拥有30年历史的科室,不仅以过硬的救治能力赢得无数荣誉,更用温暖的服务织就生命守护网。
近日,记者走进漳州市医院急诊医学科,走近这群与时间赛跑的人,感受“急”与“救”背后的坚守与突破。
筑牢生命防线
搭建全链条救治网络
凌晨2点的急诊预检台,分诊护士接诊了数位胸痛患者:“从患者进门到完成首份心电图,我们要求不超过10分钟。”在她身后的急诊室里,抢救床位一字排开,呼吸机、除颤仪、ECMO(体外膜氧合,俗称“人工肺”)设备一应俱全。
“急诊没有节假日,但我们有时刻在线的承诺。”从抗击新冠疫情到处置集体食物中毒,从交通事故救援到高考考场医疗保障,这支队伍总能在第一时间拉响警报。
作为漳州地区急危重症救治中心,漳州市医院急诊医学科创新实施“芗城—总部”双院区协同模式,构建覆盖“院前急救—院内抢救—重症监护—综合病区—早期康复”全链条救治网络。
科室配备3台智能救护车,其中包括1台搭载ECMO的移动ICU、31张抢救床位和18张急诊重症监护床位,并设有高压氧重症舱群。2021年,医院重建院前急救体系——5G智慧救护车实现“上车即入院”,移动ICU救护车搭载全参数呼吸机、ECMO等设备。
2024年数据显示,院前急救年出诊量达2113次,危重症患者转运成功率近100%,其中ECMO转运11例,危重症患者抢救量同比增长18.08%。
锻造核心技术
不断突破生命禁区
今年4月的一天,漳州市医院急诊科抢救室突然接到某县医院的电话:“一名13岁男生在体育课上突发心跳呼吸骤停,持续抢救仍反复室颤,请求紧急支援!”
一场与死神赛跑的战役就此打响。
该县医院急救团队第一时间进行急救的同时,通过5G远程系统实时共享患者生命体征与抢救影像,与漳州市医院专家无缝对接。
漳州市医院急诊抢救室内,复苏团队、ECMO团队、影像团队严阵以待。实时传输的心电数据、云端共享的检验报告、多学科会诊的抢救方案,在这个打破时空界限的数字化战场交织成网。从持续心脏按压到ECMO紧急转机,从恶性心律失常纠正到肺水肿控制,历经数小时的生死博弈,这个心脏停跳的少年终于重获稳定生命体征。
这样的生命奇迹,在漳州市医院急诊医学科已成常态。而一次又一次生命禁区的突破,依靠的正是急诊科三大核心技术的突破。
在创伤救治领域,科室建立创伤中心绿色通道,通过“创伤杂交MDT模式”实现了多学科联合手术,使严重创伤患者平均救治时间缩短32%,年完成多发伤和复合伤救治661例,存活率达到89%。
在ECMO技术方面,移动ECMO救护车年转运危重患者20余例,最远覆盖600公里;相关科研成果取得国家专利,在国际医学论坛上获得高度关注。
培育精锐之师
打造区域急救新高地
在漳州市医院急诊医学科,“全能一专”是一项纪律:所有患者的抢救力求24小时365天全天候与全时限,所有医护人员都具备全系列病种的抢救能力。
在临床救治之外,科室还注重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近三年来,团队主编出版《急诊危重病诊疗手册》《实用急危重症处理流程》等专著,发表SCI及CSCD论文12篇,主持福建省自然基金项目2项,参与全国多中心研究3项。建成核生化与急危重症模拟培训中心,每年为基层培养300名医护人员。这些培训人员参加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班、ECMO专项培训,通过率始终保持100%。
2024年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后,科室着力推进三大战略计划:“黄金1小时”立体救援网将整合5G+AI院前及基层抢救前伸及决策辅助,未来将集合直升机、无人机等救援力量;创伤凝血实验室致力于高级别科研成果的产出;正在开发的症状归因AI决策系统,将把急诊决策精准度提升30%。
30年间,漳州市医院急诊医学科从最初的3张观察床位,发展到如今芗城、高新两大院区共230张急诊床位;从5G智慧急救,提升至ECMO生命支持;从核生化应急,升级为AI辅助决策……漳州市医院急诊医学中心正以国家级重点专科为新起点,时刻践行“争分夺秒,守护生命”的使命,为漳州地区百姓筑起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
⊙本报记者 杨婉真 文/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