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漳州融媒记者 刘婧)7月6日,漳州闽南书院举办专题讲座,特邀多次登上央视《百家讲坛》的厦大教授傅小凡,主讲《闽南理学及其主要特征》。
闽南理学在闽南文化中具有伦理基石与精神纽带的作用,它深刻塑造了闽南人重宗敬祖、崇文尚礼的文化特质,并通过宗族制度、乡规民约、民间信仰等方面渗透到日常生活中。讲座中,傅小凡从概念的提出与成果综述、闽南理学发展的四个阶段、闽南理学的主要特征等三个方面,引用大量材料,鲜活生动地阐述了闽南理学的发展过程及其内涵和作用。
“闽南理学这一概念是随着对闽南文化的研究深入才提出来的,因此关于闽南理学的研究可以说具有开创性。”傅小凡提到,闽南理学虽然不像两宋时期的濂、洛、关、闽那样形成有代表性的人物构成的学派,但其独特的学术风格对闽南地区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朱熹的学说在闽南地区的传播与发展,不仅丰富了南宋末年至清初这段历史时期的中国哲学,还成为闽南理学在台湾传播和影响的直接源头。
在傅小凡看来,闽南理学既认同中原文化,又具有叛逆个性;既尊重师说,又富于独创精神;既追求理想,又充满现实意识。闽南理学还表现出强烈的经世致用精神,关注国计民生,将儒家理想具体体现在对民众的关爱之中。他还特别提到了周瑛等闽南理学家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他们表现出关注自然现象的科学精神,与传统理学大相径庭,反映出时代的发展和思维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