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七年(2)班 吴占锴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沉郁顿挫的诗句背后,是“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的杜甫,在他的身上,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颠沛流离的人生,更是一种爱,这种爱穿过了千年岁月,叩开了我几近麻木的心房。
杜甫的仕途一直都不怎么如意,在安史之乱后,他更是远离中原,只能靠着友人的救济维持生活。在他离开瀼西一座草堂时,他将草堂让给了一位姓吴的亲戚,并留下了一首朴素至极的七律——《又呈吴郎》。杜甫住在草堂时,附近的一位寡妇常到草堂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可在他搬走后,这位姓吴的亲戚筑起篱笆,有护枣之举,杜甫便用这首诗委婉地批评了他。
诗中的尾联写道“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这时,杜甫的眼光离开了那位寡妇,而关心到在战乱时期千千万万与她一般疾苦的百姓。写到此处,杜甫潸然泪下;而读到此处的我,也不禁泪湿眼眶。孟子有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杜甫是真正地将天下所有孤苦的老人都当做了自己的老人,将天下所有贫苦的孩子都当做了自己的孩子,将天下所有不幸之人都当做了自己的朋友。
但是他自己呢?他自己宽裕吗?不,他自己的境遇跟那些身处苦难之中的人也差不了多少。那他为什么去怜悯众生呢?
“因为他对自然、万物、人有一种近似‘执迷不悟’的爱。”的确,纵然他的肉体深陷苦难,但他的精神、他的灵魂是超越了现实的,是站在更高的一个境界去看这世界的,在这个境界上,他怜悯所有不幸的人,却唯独无视自己的命运。正如林清玄所说:“在某一个层次上,我们都是无脚的人,如果没有人与人的温暖与关爱,我们根本没力气走路。”在这个摇摇晃晃的人间,杜甫,用他独特的胸怀与诗歌,化作超越现实的爱,在千百年间支撑着一个又一个落魄的人走出黑暗,也一次次的升华了他自己。这是至高的人道主义,亦是杜甫被尊为“圣”的原因。
泰戈尔曾说:“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同样,只有经历过苦难的诗人,才能写出世间的绝唱。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在当时文坛是独树一帜的,虽然他的诗中不常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比喻,也很难见到浪漫主义那样的写意风采,但我认为,他的诗中那超越现实的爱,绝对是前无古人的。如果每个人写诗都是为了自己,每个人写诗都是为了一时的潇洒,那么诗歌的存在意义无疑会大打折扣,杜甫的诗歌,为我国诗坛开启了一个新的篇章。
合上书,杜甫瘦骨嶙峋的样子,和他忧国忧民的目光再次浮现在我眼前——我会永远敬仰这位诗人,因为他用最现实的诗,表达了超越现实的爱。 (指导老师 邬 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