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建校20周年时,吴梅撰写了一首纪念歌:“沧海动风雷,弦诵无妨碍。到如今费多少桃李栽培,喜此时幸遇先生蔡……”蔡元培先生的贡献,是世所瞩目的。没有蔡元培,就不会有新北大。这是从教育方面总结的。其实,蔡元培对我们的贡献不仅仅是教育理念,还有高尚的人格修养。几十年后,他的为人风范仍如一串风铃一样在岁月的深处轻轻地摇响,引领着每一个路途中的行者。
蔡元培虽贵为北大校长,骨子里却拥有悲悯情怀,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他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给他们温暖和关爱,帮他们走出困境。老校长的温度,便留在了他们身上,经年不散。
蔡元培时期的北大,是自由开放的,允许校外人员进校旁听,所以便有了一批“旁听生”;除了旁听生之外,还有一种“偷听生”,旁听生是办理了旁听证的,没有办理旁听证而仍来听课的便是偷听生了。偷听生都是家境贫寒的青年,他们所住的地方,条件也非常艰苦,因而被称为“拉丁区”。
有一天晚上,蔡元培、胡适、陈独秀等人晚饭后在沙滩附近散步,不经意间走到了偷听生们所住的拉丁区内,因为好奇,几个人便走进了一间屋子,看到屋子里的灯散发着微弱的光,一个衣着寒酸的青年,正在灯下读书。而他的旁边,放着两个发硬的馒头。艰苦的情形一目了然。
陈独秀是一个急性子的人,急吼吼地问这个青年是怎么回事;那个青年惊惶不已,结结巴巴地说自己是一个贫穷的人,没有钱办旁听证,但特别想听鲁迅先生的课,所以就偷偷地进到校园里听课。
蔡元培打断了那个青年的话,看了看那两个坚硬的馒头,说道:“旁听证,明天你到我办公室去取,但现在,你要跟我去吃饭。”
随后,三人便把这个青年带到了一个小饭馆里,给他点了饭和菜。这个青年便狼吞虎咽地大吃起来。
许多年以后,这个青年深情地回忆道:“我在困惫中颠颠倒倒地离开家乡,东飘西泊地到了北京,在沙滩,可受到了无限的温暖。北京冬季,吹来的风是寒冷的,衣服不够的我在沙滩大楼,却只觉得是暖烘烘的。”这个青年,就是后来成了著名作家的许钦文。
还有一个青年,也曾被蔡校长温暖地抚慰过。1915年夏天,这个青年只身来到北京,考进了北大英文门。然而,他的家中实在太穷了,无力供他上学,使他随时都有辍学的危险。两年以后,蔡元培来到北大担任校长,这个青年实在走投无路了,就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去找蔡元培,向蔡元培述说了自己的困境。
蔡元培听罢,问他:“会外文不?”他回答:“会一点英文。”蔡元培便从书架上拿起了一本英文书,随手挑了一节叫他翻译。他很快就翻译了出来,译得贴切而又生动。蔡元培十分满意,当即介绍他到国史编纂处做课余翻译,月薪10块银元。这样一来,这个青年的温饱问题就解决了,在北大顺利地完成了学业。他的名字叫许德珩。
多年以后,已经成了著名教育家的许德珩怀着感激的心情对子女们说:“正是我山穷水尽的时候,我师蔡先生援人以手,给了我课余翻译的机会,对我真是莫大的支持和鼓舞。”
在蔡元培温暖的关怀下,许钦文和许德珩学有所成,在各自领域内成了名家。而实际上,受到过蔡元培关怀和帮助的学生又何止他们两个人呢?1921年,蔡元培到美国访问,到达纽约的时候,在纽约的中国学生开会欢迎他,那天晚上,蔡元培一进会场,所有的人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就好像有人在指挥一样!杨荫榆当时是留学生,当天晚上也在场,事后,她无限感慨地回忆说:“我在中国教育界多年,还没有看见校长和学生间的关系这样好的。北大的学生向来自命甚高,可是见了老校长,这样地恭敬,我现在真是佩服蔡先生了。”
学生们为什么会对老校长这样恭敬呢?因为他们都曾被老校长的关爱温暖过,因此永远对老校长满怀着无限敬意。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往事虽然早已随风而逝,但那些来自老校长身上的温暖,却永远留在了学生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