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着一件国宝,它名叫虢季子白盘。这件国宝从失落到归国,有着一段情节曲折的故事。
国 宝
虢季子白盘是西周晚期的一件大型青铜器。它的由来是:北方玁狁族是一个十分强悍的民族,它经常对西周的边区进行袭扰,使边民的生命财产受到很大损失。于是周宣王就命令虢国的季子白带兵前去讨伐。虢国是西周的一个属国,它的君主也姓姬,同西周国君同为周文王的后裔,季子白是当时虢国的君主。他接受了讨伐玁狁的命令后,尽起国内精兵,准备了充足的粮草,亲自带领部队踏上征途。由于他平时善于理政治军,部队的战斗力很强,加之他在作战中能身先士卒,亲冒矢石,所以虽然有着孤军远征、地形不熟、给养转运困难等不利条件,终于一举将玁狁击溃,大获全胜,虏获甚众,胜利归来。为了表彰季子白所创建的这一功勋,周宣王命令能工巧匠,锻铸了一个大型铜盘,在盘底铸有用籀文写的111个字的“铭”。大意是:虢季子白率兵讨伐玁狁,在洛阳地区大获全胜,斩获甚多,立下重大功勋,宣王除赐给季子白宝马、良弓并赐用钺外,于丁亥年(公元前814年)正月赐给此盘,以资奖励。
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这个宝盘是用铜和各种金属冶炼而成的,重300公斤,为长方形,盘长130.2厘米,宽82.7厘米,高41.3厘米,中空,与现代浴盆相似。盘底有曲尺形的脚4支,盘底刻字,盘外四侧刻有饕餮衔环8只,并布满云状花纹,斑斓美观,击之声音清脆悦耳。这个盘为传世最大的西周时代青铜器,它与毛公鼎、散氏盘为古代留下的著名三大铜器。虢盘反映了距今2800多年以前,我国冶炼、雕塑、文字、绘画所达到的水平,是一件有重大研究价值的稀世国宝。它于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宝鸡虢川司以后,一直为国家所珍藏,后在兵燹中遗失,一直不知去向。
得 盘
清末有个官员叫刘铭传,安徽合肥人。光绪年间他在担任台湾巡抚期间,曾率领当地军民抗击法军侵略,取得重大胜利。他在台湾兴办洋务活动,大力建筑铁路,兴办航运,开采煤矿,发展商业,清理赋税,改革土地制度,为开发台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有个德国学者曾称赞他“努力把近世工艺的恩泽,移植于这一中国东方的孤岛之上”。清同治初年,他作为淮军的一名将领,率军同太平军作战于苏南一带。有一天,他驻军江苏常州,夜间巡视城防时,走进原太平军护王(陈坤书)府大厅,听到厅旁“马槽”里有战马笼头上的铁环碰撞槽沿而发出的叮当之声。当即命士兵用灯笼照看“马槽”,由于灯光微弱看不清楚,第二天一早,刘铭传叫人将“马槽”洗刷干净,仔细一看,是一大型铜盘,盘底有古文字。找懂行的细看,才知是价值连城的稀世国宝。于是他叫可靠的人将此宝护送回他的故乡——安徽合肥刘老圩(现为肥西县所辖)。不久,他回到家乡,专门盖了一个亭子,将虢盘放置亭内,供自己和往来亲友观赏。还作了一篇短文,名《盘亭小录》,记载了他得盘的经过。
献 盘
1949年冬,安徽已经全境解放。这时政务院致电皖北行署,要求尽快查明虢盘下落,使国宝归国。皖北行署遂派员到刘肃曾家动员其将虢盘献给国家。这个盘在刘家从刘铭传到刘肃曾已历四代,近90年,全家为了保护此盘,历尽艰险。刘肃曾心想:保护国宝,责任重大,个人力量,难以胜任。现人民政府前来动员,正是国宝归国的大好时机,于是欣然同意将虢盘献给国家。1950年1月19日,刘肃曾带人从他家一间人迹罕至的破屋里,将深埋的虢盘挖出,并亲自护盘送到北京。
进京后,国家领导人董必武、郭沫若、沈雁冰等高兴地接见了刘肃曾,文化部向他颁发了奖状。郭沫若同志于1950年3月在北京设宴招待刘肃曾,并即席赠诗一首:
虢盘献公家,归诸天下有。
独乐易众乐,宝传永不朽。
省却常操心,为之几折首。
卓卓刘君名,传诵妇孺口。
可贺孰逾此,寿君一杯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