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教育部近日印发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多种劳动技能将纳入课程,引发社会各界关注。劳动课应该怎么上、教师作为组织者怎样发挥好主导作用、如何让劳动课不流于形式,社会对这些问题看法不一。回想去年12月,我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海兴开发区第二小学(简称海兴二小)开设过一堂劳动课,教同学们雕刻水仙花花球,受到热烈欢迎,此后我也被称为“水仙花老师”。从这堂课中,我深刻体会到,劳动课能否上出成效,关键要把学生的兴趣、劳动的乐趣和文化的雅趣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三趣”融合,着力培养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时代新人。
要着眼学生兴趣选定课程主题。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开创者让·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兴趣是决定他们是否愿意积极参加劳动课、进而影响课程成效的第一要素。当同学们获知我来自水仙花故乡漳州后,就经常问我与水仙花有关的问题,比如“水仙花长得跟大蒜一样,它能吃吗”“水仙花有多少瓣”等等,这让我意识到同学们对水仙花存在强烈的好奇心。后来,当学校让我开设一堂劳动课时,我即决定以水仙花花球雕刻为主题,让同学们亲手雕刻花球,并让他们观察花球变化和花儿生长过程。同学们知道消息后,欢呼雀跃,极为兴奋。他们按我的要求,早早准备好雕刻所需的工具,并帮我搬运从数千公里外的漳州托运过来的一大箱水仙花球。可以说,正是同学们的浓厚兴趣,为这堂课的成功打下了重要基础。
要着眼劳动乐趣组织课程教学。课程主题选定后,我考虑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把同学们对劳动的乐趣激发出来,让他们通过雕刻花球,掌握劳动基本要领,充分体验劳动的快乐,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在详细查阅水仙花学科知识后,我决定创新课堂方式,把知识点讲解与短视频教程结合起来,尽量缩短课堂讲解时间,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同学们进行实践操作,让他们充分享受劳动的过程,深刻体会劳动创造价值的道理。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我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团队,团队内实行合作,团队与团队之间实行竞争。哪个团队雕刻出好作品,我便第一时间进行点评和表扬,这样受到鼓励的团队干劲更足了,其他团队则迎头赶上。同学们拿出浑身解数,就想着把手中的花球雕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那份投入与专注是最美的姿态。而我也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成就感。
要着眼文化雅趣扩展课程成效。水仙花在漳州已有500多年的栽培历史,“凌波仙子”声名远扬。在课堂讲解时,我讲述了有关水仙花的美丽动人传说,介绍了黄庭坚、朱熹、秋瑾等名人对水仙花的吟诵,同学们不时点头,他们对水仙花的历史文化增加了几分了解。在实践操作环节,我请每位同学拿起一个花球,告诉他们这个小小圆圆的花球,可以雕刻出各种各样的造型,刚开始他们表示不相信,但看到金鸡报晓、丹凤朝阳、孔雀开屏等水仙花雕刻艺术作品图片时,又纷纷露出惊讶的表情。我和他们说,水仙花通常是在春节前后开放,寓意着团圆、思念之意;在西方国家水仙花也寓意着坚贞的爱情,适合送给自己喜欢的人;今天大家认真雕刻,到时即可把自己的作品送给长辈、朋友等。同学们的热情瞬间被点燃,个个跃跃欲试,恨不得马上一展身手。在手起刀落间,水仙花作为漳州市花和“凌波仙子”的美好形象,悄然在他们心中扎下了根。
(作者系云霄县第二实验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