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厦大附中2022届学生张锦琪、黄佳钰的个人作品集《黑板下的旅行》《梅子熬成茶》出版。至此,厦大附中已有11名学生出版个人作品集。学生出书,对孩子会有什么鼓励作用?出书需要经历哪些流程?老师、家长是如何助力的?关于实现出书的梦想,大家都有什么想说的,一起来关注。
“思考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在写一些思辨性比较强的文章时,某些固定的观点就像是一个靶子,而那些论据和论证就像是一个往靶上射箭的过程,在其中不断地去推翻也不断地去建立,在自己和世界博弈或者是自己与自己博弈的过程中体会思维的乐趣。”厦大附中2022届高三学生张锦琪在她的新书《黑板下的旅行》的后记中这样写道。张锦琪是云霄人,曾获十五届全国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全国二等奖、“语文报杯”省三等奖,在《中国校园文学》《语文报》等报刊上发表作品数十篇。
张锦琪告诉记者,自己特别喜欢的作家是张嘉佳,平时会关注他写每一部作品之前会做哪些准备。“张嘉佳有一说法我特别喜欢,‘我是一个具有写作天赋的普通人’。” 《黑板下的旅行》一书中大多写的是校园故事和生活中那些触动心弦的人和事。在她看来,认真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能通过文字带给身边的人一些温暖,是一件特别开心的事情。她希望进入大学后能在文学方面继续深造。
2022年6月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梅子熬成茶》是黄佳钰的诗歌集。黄佳钰热爱记录生活,喜欢捕捉生活细节,“在感恩生命馈赠的同时,也与这个世界交锋。”她希望用诗意的句子去勾勒千奇百怪的世界,为他人增添一份小乐趣。学习之余笔耕不辍,她写下几百首小诗,散见于《闽南日报》等报刊。
这几天,黄佳钰的父母也在读她的诗集,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会找她交流。“今年的茱萸/还祝你岁岁平安/你是淡蓝的柔软/去以柔克刚/一呼一吸/散去一个晚唐……”黄佳钰说,今年2月份提交的书稿,出版社经过编排、审稿等流程,于6月3日定稿。拿到新书心情很激动,除了感谢父母,还想感谢母校老师的辛勤培养。她写的第一首诗和第二首诗,都请陈洋指导,老师给了几点建议,并鼓励她注意积累,说以后可以出书。“不承想,梦想真的实现了。”黄佳钰还特别想感谢的是高二开始教她的语文老师孙倩。“出了人生的第一本书,让自己对过去和现在做了一些总结,希望今后在观察力、意象等方面都有所提升。”
据了解,2015年以来,厦大附中学生已出版个人作品集11部,学生公开发表作品1700余篇。《局外集》《从何说起》《挑个时间的缝隙活着》《一去若回来》等作品的作者现分别进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深造。厦大附中语文教研组长詹佩介绍,学校主办的“一报两刊”(《观澜报》《亦乐园》《言蹊》)定期出版;平时老师会指导学生大量阅读和写作,参加各种写作大赛,在各类报刊发表作品;鼓励写作能力突出的学生公开出版个人作品集,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并帮助学生就书籍出版相关事宜与出版社接洽。
詹佩说,一旦发现了“好苗子”,老师就会积极鼓励并指导他们积累文稿。一是引导学生确立写作规划。个人作品集的出版,需要大量高品质的文章作为支撑,这些文章的撰写,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需要长期积累;二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第一,写生活中的人、事、物,家庭(乡)的、学校的、社会的都可入笔;第二,写书评、影评,读了喜欢的书,看了喜欢的电影,有些什么样的认识和思考,可诉诸文字;第三,写时评,捕捉有写作价值的时事新闻,发出自己的声音;第四,尝试虚构写作,比如小说创作;三是寻找写作的时间。在校期间,可利用自习、周末时间进行写作,但是这样的边角时间毕竟有限,最佳的写作时间在节假日、寒暑假,特别是暑假,有大块的时间,可以写出大量的文章;四是编辑自己的学期或学年文集。一个学期或学年结束了,可以把所有文章,录入word文档,编辑成一个电子版的个人作品集。一学期或学年编一辑,再把这些文集合编,即可成书。
詹佩介绍,厦大附中图书馆藏书15万余册,报刊100余种,各班级还建有图书角,具有丰富的阅读资源和优越的阅读环境,学生畅游于阅读的海洋,这是厦大附中学生人人愿写、人人爱写、人人常写、人人会写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本报记者 苏水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