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1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11版:教育周刊

厦大附中语文教研组长 詹佩:

写作是自我对话的最好方式

记者:日记体写作对学生的成长有什么帮助?

詹佩:写日记其实是和自己“对话”,虽然日记具有一定的私密性,但是如果是“愿意”与人分享的那部分,坚持写对自己个人成长是很有帮助的。进入中学后,因学习科目的增多,学习难度和强度的增大等因素,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写日记会存在时间和精力上的困难。但是,写周记是可行的。厦大附中一直推行“周记”写作,学生除课堂写作之外,还会进行大量的自由写作。附中学生人人拥有自己的“周记本”,每周至少写一篇形式、字数不拘的文章,每个学期可进行20多次写作,可写20多篇文章。初中三年,或高中三年,六个学期,每个学生均可写作百余次,文字累积可在十万字左右。

姚跃林校长在《书写诗意人生》一文中说:“写作是自我对话的最好途径,是让生活艺术化最便捷的方式。”这句话也很好地概括了写周记对学生成长的作用。这种作用很多时候是隐性的。写周记的显性作用更多地体现在促进写作能力的提升上,其道理很简单:只有写,才会写。这就像开车,什么叫老司机?开车的时间、次数、里程多了,自然就成老司机了。很难想象,一个很少写甚至常年不写的人,会有合格或较高的写作水平。如果说写作有什么“秘诀”的话,最大甚至唯一的“秘诀”只有一个:写,不断地写。有人可能会问,这种自由的随笔式周记写作,在中高考应试写作面前,会不会是一种奢侈甚至干扰?我认为,这种担忧大可不必。自由写作与应试写作并不是水与火的关系,真正会写作的人,什么样的文章都能写,也都写得好。 ⊙本报记者 苏水梅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