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1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11版:教育周刊

“出书”

帮孩子“出书”仪式感满满。“月亮压弯了树杈,也照亮了树枝上浅白的枳实花。皎洁的月色映得枳实花素朴而真诚,被月色裹上了一抹圣洁……”7月16日,家住市区的赖玉洁女士和女儿杨佳昕一起朗读习作。这篇题为《枳实花开》的作文是女儿在上初二的时候写的。赖玉洁说,女儿平时挺喜欢写作,上中学之后积累了不少文章,利用暑假就把感觉比较好的《多一点阳光》《最是书香能致远》《记忆的影像》等篇目,挑出31篇来装订成册。希望用这种充满仪式感的方式,鼓励孩子不断提升阅读和写作水平。

谈及是否会支持孩子学习期间出书,赖玉洁说,等时机成熟的时候,会考虑出。在她看来,出书对孩子的写作会是一种总结,一篇一篇看觉得都挺不错,把很多文章放在一起,就会看出来有许多可以提升的地方。

“孩子在习作过程中可塑性很强,家长可以陪着孩子共同阅读、积累语句。”赖玉洁认为,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阅读有深度的经典作品,然后鼓励孩子多练笔,可以是景物描写、开头、结尾等有针对性的片段描写;在孩子习作练笔中,要引导他们仔细阅读写作要求,如写作重点、文章立意等,引导孩子学会准确运用词句来表达情感。

赖玉洁说,观察力是写好作文的核心要素。在辅导中,帮助孩子提高观察能力,鼓励孩子多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用孩子的视角去体会生活并写出细节。才能让孩子在习作中融入真情实感;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挖掘生活中有趣的写作素材,仔细体会感悟。如出去郊游时,可应景随口吟读“春水盛,春风起,又复一年三月三,絮扑窗纱燕拂檐”“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偷换”,让孩子在“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语境中陶冶情操,产生对文字的热爱。

此外,赖玉洁认为,“习作前先列大纲”是一种可行的办法,因为通过列提纲,孩子就会梳理写作思路,培养逻辑思维,尤其对写议论文等逻辑性较强的文体大有益处。“平时,大纲列出后,家长如果与孩子一同讨论文章结构的长处与不足,尊重孩子的习作立意,并引导孩子缜密思考,有利于锻炼孩子的思辨能力。”文章完成后,要指导孩子反复修改,做到精益求精。

⊙本报记者 苏水梅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