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靖茜 文/供图
阅读姚校长的新作《怎样的教育能给人带来幸福》,字里行间感悟到所谓幸福。幸福并非只是愉悦、快乐的情绪,更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是保有诗意的心境,也是待人待事的优雅与从容。姚校长在谈论教育时提出“我们要做的是长久的事业”,这贯彻在厦大附中每一天的故事里。老师们日复一日的坚守,帮助学生们成长为一位幸福的人。
做长久的事业,是老师们不辞辛苦的朝夕陪伴。清晨、午间、傍晚,出现在校园里忙碌的身影,为学生的学习生活保驾护航,也是奋斗成就幸福的美好诠释。
厦大附中所提倡的奋斗教育是“日复一日的踏实践行”,老师们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刻苦学习的榜样。多数老师的每天在校时长超过10个小时,他们监管学生的早读,午间到教室和学生一同休息,在晚自习期间辅导学生课业、与学生谈心。生活在附中六年,我们学生之间更是流传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有事想找校长,你在早中晚上课前关注一下窗外就行”,因为大家知道校长一定会来教学楼走一趟。师生在长久的相处中培养了信任,因为老师们的守护和支持,我们得以心无旁骛地刻苦学习,追寻理想。
书中提到“我们往往视教育为一种纯粹的科学与技术,认为教育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科学和技术来解决”,总是关注何种课堂是高效的,容易忽略每个学生个体的独特之处。或许,我们不应该要求每一位教师成为教育家,但应该让每一位教师拥有“师者温度”。师者温度,是课上全身心投入的激情澎湃,而非中规中矩的预先设定;师者温度,是针对学生特点的辛劳教诲,而非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师者温度,是与学生一同前行的关怀与成长,而非终点已知的教学模板。有些时候,教育的魅力来源于未知,是在师生长久相处中所碰撞生长的意外惊喜。
做长久的事业,为实施人道的应试教育做好准备。教师在关注教学质量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现实快乐”,让诗意与美好栖居于校园中,幸福的种子得以生长。
既关注质量又关注快乐的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做长远规划,做好静待花开的准备。例如,教师不应执着于学生每一次考试的排名升降,以三年后高考为目标做打算。如此,学生能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多一些轻松的时间,不被焦虑所绑架。甚至,在学生对于学习没有丝毫动力和兴趣时,沉重的压迫只会激化学生的厌学情绪,教师要允许他开始新的选择,帮其找寻新的方向和目标。
“教育首先要有‘度’,其次要挖掘和尊重学习者的兴趣。”现今出现的“过度教育”已经背离的教育初心。爱因斯坦曾言“教育不是把人培养成一个有用的机器”。诚然,从社会的角度出发,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的发展水平提高到社会发展所需的水平上,与之保持大致的和谐与平衡。教学的特殊功能,是把社会要求转化为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但随着大众生活条件和教育环境的改善,适应社会发展的初心逐渐变味,现今环境中无论是家长出现的“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还是高校学生的“内卷”现象,适应社会发展的竞争焦虑推动着学生不断地学习,马不停蹄地上补习班,用尽方法争夺分数,学生心思放在学什么有用、怎么考更高,从而不是学习本身。学生寻找幸福的时间被无目的的努力所挤占。我们无法否定竞争可以促进个人发展,进而促进社会整体发展,但竞争也会带来对分数的盲目追求,而磨灭了学习的热情和活力。实施人道的应试教育,教师作为引导者应该让学生们意识到分数不是学习的目的,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便是学习的意义所在。
做长久的事业,要坚守教育无非服务的初心。老师生活在学生当中,想学生所需,传授学识与教养,更分享生活中的点滴幸福。
台风天摧毁了学校的不少树木,许多老师自发到校清理道路,为高三生开学做充足准备;三位老师陪护受伤学生,从校医护室到开发区医院,安抚学生情绪。姚校长也被亲切地称为学校的“大家长”,学生的请求和信件都能得到及时回复。犹记得毕业典礼前,我交给校长一封信,信中表达了对离校的不舍和即将开启新征程的迷茫与惶恐。颁发毕业证书时,他紧紧握住我的手并对我说“不用担心,你的未来一定前程似锦”,那一刻,我是幸福的,我感受到来自师长的鼓励与祝福,这句话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在之后的求学生涯遇难之时给了我莫大的勇气。
厦大附中崇尚利他行为的美育,教师们通过自身实践教会学生在与人交往中分享并创造幸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出版的书籍《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中提到,学会共处是学习的四大支柱之一。知识或许会在时间的流逝中逐渐遗忘,但让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感受、传递幸福,是能受用一生的宝藏。食堂收餐盘处,总能听到学生对阿姨说“谢谢”;校园小道上,一张张笑脸传来脆生生的“老师好”的问候;毕业时,学生在窗前为校长留下暖心的便利贴,在中控台旁为师弟师妹们留下详细的使用说明……直到我上大学,我仍旧习惯于对每一位为我服务的工作人员说“谢谢”,传递这份小小的善意,心中也感到满足。
教育,是带着爱与关怀的,要通过爱的教育培养学生对自我和他人的尊重与珍惜,这是他们发展自信的基础,也是勇敢迎接未来的底气。
“在工作中生活,在生活中工作。”书中呈现的就是这样一位校长形象。教育是一项长久的事业,需要付出时间和感情来浇灌。姚校长写下了关于教育的思想探索,也分享了他心中的幸福之道。阅读此书,不禁回忆起曾在厦大附中的六年生活,我遨游于森林般的美丽校园,遇见了良师益友,更为珍贵的是,我拥有了幸福的能力。
(作者为厦大附中2019届毕业生,现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