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课上,当老师提问“有谁愿意自告奋勇来朗诵屏幕上这一首《乡愁》”时,一男生先是低下头沉思了数秒,在稍稍酝酿过后,便大方而自信地举起了手,打破了沉寂了半晌的空气。伴随着老师赞许的眼神和同学们鼓励的掌声,他走上了讲台。
我在现场目睹了全程。在他沉浸在朗诵的世界时,我似乎看不见他,看不见他脸上的神情,看不见他伴随朗诵而跃动的肢体语言。但我能听见他微不可察的呼吸,在我那颗沉寂了许久的心里,每一根心弦都仿佛与之同频共振。
我问他,“你是如何对朗诵产生兴趣的呢?是否受到某一个人的影响,或是源于一个重要的契机呢?”
他在倾听了我的问题后,视线飘向窗外,仿佛陷入了久远的回忆。半晌后,他微笑着点了点头,“是的,早在小学时期,我便在一位热爱朗诵的语文老师的影响下开始接触朗诵,并在之后的日常朗诵和多次比赛经历中愈发得心应手,也渐渐喜欢上了它。”
他停顿了片刻,接着说道:“如果要说像是某一个具体时间节点那样的契机,我想大抵是没有的吧。在我过去的岁月里,对朗诵的兴趣似乎与我对文学的热爱一贯是密不可分的,我认为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朗诵是一个更具象而生动的媒介,将印在纸面上冰冷的铅字重新演绎,令人更直观地感受到文字的温度和力量。于我而言,朗诵与其说是一种表演艺术,不如说更像是另一种视野下的文学体验。”
我相当认同他的观点,不禁进一步追问:“在你的看法中,高超的朗诵艺术不仅是生动的演绎,更是犹如一场画龙点睛式的二次创作,那么,你能分享下关于朗诵的心得和技巧吗?”
“朗诵最重要的就是情感的表达,在某种意义上,这确实是朗诵者对于原文的一种二次创作。”他面带微笑,不疾不徐地说着,“谈到朗诵的技巧方面,我认为主要是两点:一是用对停顿、重音及语调的处理来明晰诵读节奏,从而做到抑扬顿挫地诵读,并将你所要演绎的情感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听众;二是需要在对句子意群和词语情感色彩进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充分的理解和共情,并通过声音这一富有感情的媒介,将自己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传递给听众,将无声的文字化成沁润心田的点滴春雨。”
“从初中到大学,你参加了许多朗诵相关的比赛或活动,能谈谈你对参加这些活动的感想吗?”我对他的经历再熟悉不过了,于是接过话匣,自然而然地抛出了这么一个问题。
“是的,的确是参加了不少活动。”他先是表示认同,随后又话锋一转,“其实朗诵对于我主要还是一个闲暇时自娱自乐的爱好,抑或是在课堂上顺手而为的一些点缀,为平淡生活增添了几分情致。如果是参加比赛的话我其实并没有多大兴趣,但考虑到各种班级活动和学校赛事的客观需要,还是参加了很多。当然,即便一开始对于活动的繁琐有些抗拒,但当我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诵的氛围中时,欢乐的时光终归占据了多数。”
虽然看不清他脸上的神情,但这个时候,他一定和我一样,眼角也带着一分略显诙谐的笑意吧。
是的,“他”即是我。这场寻常无比的心灵对谈,又何尝不是那每一次朗诵的缩影呢?
念诵诗篇时,我从冰冷的白纸黑字上,感受到的却是“他们”温暖而有趣的灵魂,这使我不知疲倦地去寻觅,与每一个“他”遇见、交谈,从文字中感受“他们”亘古不灭的意志,并试图用自己微不足道的声音去向外界传递这一切。
正像这样,在无垠而自由的精神世界中,我与“他们”无数次地心灵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