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还很小的时候,妈妈就教我读《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那位头戴斗笠、眉头紧锁、汗流浃背的农夫深深烙在我的脑海里。但当时的我对这首诗的意思似懂非懂,只记得每次外婆给我喂饭,吃一半留一半还撒了一地的我,常常被外婆唠叨:“小孩子真是不懂珍惜呀!”然后不舍地将我吃剩的饭菜倒入自己碗里……我很是不解:“外婆可真是小气,不就是几粒饭吗?”
到了小学五年级,语文课上,老师教我们读:“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她一字一句地给我们讲解。我才明白这句话出自《朱子家训》一书。它的主要意思是:“对于一顿粥,一顿饭,我们都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半根丝,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这些物资的产生是艰难的。”回家后,我仔细查阅了朱子理学的相关知识,方知其中的思想精髓,反观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内心竟涌起一种莫名的愧疚之感。
真正让我对这句话有切身体会的,是那年夏天我参与的一场夏收。
暑假又逢夏收,妈妈带我回外婆家做客。火红的太阳烘烤着金黄的大地,金黄的稻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舰船。我坐在车上,吹着空调,隔着玻璃窗依然能感受到空气快要沸腾起来。到了外婆家才发现,他们都去收割稻谷了。妈妈说:“去晒谷场看看吧,兴许能帮上点忙!”我愉快地答应了。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如此壮观的场面。炎炎烈日下,谷子像丝绸一般齐齐整整地铺了一地。乡亲们赤着膊,握着耙子一遍遍地梳理着刚打下来的稻谷(虽说现在的稻谷都是机械化收割的,可是晒谷子还是要人工操作的)。远远地,我就瞧看外公外婆正吃力地挪动着麻袋,我赶紧冲上前去。外婆见状赶忙过来拦住我:“别!别过来,这里脏,你不习惯,别弄得自己一身痒!”我可顾不上这些,蹭过去兴致勃勃想大显身手。我松开袋子上的绳子,学着外婆的样子将袋子推倒,黄澄澄的谷子便一股脑儿地倾泻出来,又调皮地堆成了一座小山。我拿来耙子将这些还带着热气和杂草的谷子梳理平整,再将其中的稻草清理干净。几个来回,我已经大汗淋漓,手臂上顿觉热辣辣的,还开始起了红疙瘩,痒得难受,咸涩的汗水流进眼睛里,又逼出更为咸涩的泪水。我只好悻悻地停了手,狼狈地缩回到车里。
举目四望,远处的收割机正忙碌着,乡亲们抱着一个大麻袋准备接谷子。妈妈告诉我,小时候人工收稻谷,那叫一个“苦”哇!几次夏收她因中暑晕倒在地里。晒谷子也是一场硬战,晴天还好,晒个三四天,谷子就可以入仓,但是“六月天,孩子脸,说变就变”,若是碰上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大家又是一派人仰马翻,抢收不及时的话,一季的收获就要付诸东流。这些稻谷几经周折才能入仓,而后才有送我们家的那些雪白晶莹的新米,也才有了我们每天吃的香喷喷米饭……
此时,那些在阳光里神采飞扬的金色稻谷又再次勾起了我儿时的记忆——那个被外婆追着喂饭,还挑三拣四的“我”又一次闯进了我的脑海,我的眼眶禁不住湿润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愧疚感将我紧紧包围着,一种敬畏之心也油然而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感谢这场夏收,让我懂得以一颗敬畏之心珍爱粮食。“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是朱子家训,也是滋养我们的传统文化,值得我们恪守并一代代传承。
(指导老师 林 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