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02 < 上一版 返回首页
第12版:悦读

诗心不老 歌咏不息

——林水火《时光在风中行走》序

▱陈忠坤 文/图

林水火是我初中时的政治老师。

时光易逝,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当老师联系上我,并发来《时光在风中行走》诗稿时,我感到震惊,原来老师也爱写诗,而且还写了这么多好诗,不由得肃然起敬。特别是,老师又嘱咐我,给他的这本诗集作序,让我倍感惶恐,我是一个极其平凡的人,实在不敢冒昧干出“德不配位”之事,但拗不过老师的盛情,只好斗胆冒犯。

《时光在风中行走》收录了林水火老师2019年以来业余创作的部分诗歌作品,全书共分为四辑,即“向海而歌”“乡野拾趣”“杏坛春晖”“难忘乡情”,文字朴素自然,或客观叙述,或精简白描,或热烈抒情,语言力求平实,不追求华丽辞藻的粉饰,但情感真切,平易近人,却又蕴意深刻,体现了作者赤诚的诗心。

第一辑“向海而歌”,主要歌咏大海。我与老师皆是古雷人,都是在海边出生长大的,有着一样的深刻体会,是大海孕育了我们,滋养了我们,守护了我们。“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是父亲常常念叨的生活语录……竹排与竹排划过的大海/早已在我脑海里种下深深的烙印/大海的精神成就了我们生命的进阶”(《竹排划过的大海》),“美丽的沙滩/是你,留给青春的伊甸园”(《你是半岛永恒的希望》),“折叠的波浪/从迷离的天际走来/直抵心尖”(《盼归》),“光着小脚丫/追赶伸张的浪涛儿/踩出朵朵泡沫/绽放在酷夏的沙滩”(《往事如昔》),“与海边的那块粗糙顽石/窃窃私语/滴着两行热泪,脚下画圈”(《黎明的涟漪》)……不管是海浪、沙滩等海边物象,还是赶潮、画圈等与海有关的成长记忆,老师的文字都显得如此平实,但又情真意切,沁人心脾。

第二辑“乡野拾趣”,主要歌咏家乡。家乡对于多愁善感的诗人而言,是藏在心灵深处的圣地。“丰满的稻穗/成熟的芳香/迷恋着一群群野鸟”(《稻草人》),“幽静的荷塘/站立着绿色的荷叶/插上了羞涩的花”(《荷塘月色》),“燕子最后一次吻别/把窝留下/老房子也走了”(《老屋檐下的鸟窝》),“路边梨花/齐刷刷的白,染紫花药/将思念挂上”(《粒粒梨花》),“哞哞咩咩,牛与羊的叫唤/半夜婴儿的哭闹/买卖的吆喝/一一,消失在老巷背后”(《老巷的心事》),等等,家乡一草一木、一花一鸟、一砖一瓦,都是那么的有情有色,泉涌般从老师的诗行中流出,那么的令人亲切,那么的令人难忘,那么的令人向往。淳朴的乡野生活,诉说不尽的情愫,正是老师对生养自己的这块土地割舍不断的眷念。

第三辑“杏坛春晖”,主要歌咏教学生涯。老师倾尽毕生精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教学生活无疑成了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虽然“被无数次复制的四十五分钟”(《成长》)固定在课堂,可看着“流着鼻涕的娃”(《行进中的课堂》)“从校门口进进出出”(《校门口》),他依然“向着阳光发芽的地方/书写呵护/静悄悄地让汗水/在时间背后结晶”(《校门口》)。面对自己的教学生涯,他感慨道,“远与近的岁月/正在杏坛的坐标点上/往灵魂的高处/涂鸦”(《日子熟在枝头》),“我已经没有理由不相信/遇见的/已经在兑现/曾经对耕耘的虔诚”(《夜下,我入校园》)。一颗丹心,三尺讲台,一生教学生涯,无悔无怨,让人慨然!

第四辑“难忘乡情”,主要歌咏乡情。乡情是什么,是眷念的故土,是难忘的乡亲,是唱不完的童谣,是挥不去的成长记忆。在《回家的路》,老师写道:“风 隔窗急速而去/流动的一个个景观 频频招手/已经记不清/多少绿色与阳光的热情/欣然 送来最温暖的怀抱”。在其心中,不管离开家多远,只有家是温暖的怀抱,他都需要《带着腊梅回家》:“温暖的文字/开始描绘落地画卷/谈笑间/沐浴着家乡的阳光”。对故乡亲人,他写“父亲,站成一座山/凹出柔软/用伟岸书写流年”(《刚发芽的小草》),他写“刺绣书包/着急了母亲白发/上架 老花镜的梦想”(《母亲微笑》),他写初恋“牵手圆圆明月/梦里梦外/回味酸酸的感觉”(《初恋》)……哪怕岁月逐渐老去,白发爬上了他的头,他也很是欣慰:“岁月太爱我了,用心良苦/正在配合我的脚步,为我塑造”(《我的白发》)。这种带着泥土气息的文字,如果不是带着浓烈而深重的恋乡之情,如何能够如此真实跃然纸上?

总之,老师的诗歌书写,自然而然与杂草一道,与泥泞一道,与残垣断瓦一道,无疑是最质朴的“草根”书写,但却能激发人通向心灵深处的情感,引发共情、共鸣。老师说,他的诗观即为“生活即诗、诗即生活”,正是他质朴的诗心,才能以诗意去探寻生活,才能以诗意去书写生活。

作为学生,对老师的诗我不敢妄评,唯有祝福他:“诗心不老,歌咏不息!”

是为序。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