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16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7版:文化走廊

吴组缃的尺度

吴组缃

⊙唐宝民 文 弘 艺 供图

著名作家、北大教授吴组缃是个性情耿介之人,学者徐百柯在他的《民国文人》一书讲了吴组缃的三件事,通过这三件事,能让我们进一步了解耿介的性情。吴组缃在清华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入清华研究院继续深造,在此期间,他选修了国学大师刘文典的六朝文学,他对六朝文学不太感冒,便在一次学期作业中,骂六朝文学是“娼妓文学”,结果惹恼了刘文典,刘文典见这个年轻人如此放肆,就想给他点教训,于是就给他判了个不及格。按照当时的规定,这件事情的后果很严重——吴组缃当时已经结婚生子了,全家都靠他的奖学金过活呢,如果有一门功课被判定为不及格的话,他的奖学金就没有了,那么全家人的生活就没有着落了,他也就无法再继续学业了……刘文典当时只是想教训吴组缃一下,并没想真的给他不及格;所以,刘文典托人捎话给吴组缃,说只要吴组缃改变自己的观点,就可以给他个及格。可谁知,吴组缃却不领这个情,而是态度坚决地不肯改变自己的观点,结果,他不得已中断学业、离开了清华大学。上个世纪40年代,吴组缃应聘到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做教授,按照合同,他只开半个学期的课,校方鉴于他的名气和学问,准备支付给他整个学期的薪水。如果换了别人,心里早就乐开了花了,然而,吴组缃却拒绝了学校的好意,说:“这样怎么行?我明明只上了半学期的课,怎么能拿他们一学期的薪水?”终于也没多吃多占公家的便宜。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有一个外地学者去拜访吴组缃,拜访者随身带了一本自己编的清代学者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的选注本,请吴组缃为他题签;但吴组缃看完后,却拒绝了那个拜访者,说自己认为拜访者对纪昀的看法并不妥当,所选的篇目也不理想,因此,他不题写这个书名。

第一个小故事,说明吴组缃是个勇于坚持自己观点的人,他敢于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而且,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后,即使是付出再大的代价,也不肯更改;这正是做学问最宝贵的精神,吴组缃后来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和他这种敢于坚守自己观点的精神是分不开的。第二个小故事,说明吴组缃是个原则性极强的人,面对公家主动送上来的好处,他却坚决拒绝了,因为他是有坚守的人,不会因为贪图私利而放弃自己做人的原则。第三个小故事,说明吴组缃是个个性很强的人,他能坚守学术规则,对于自己认为不符合标准的书籍,拒绝为其题签;这种坚守,关乎学术的严肃性,是一种对学术高度负责的精神。这种拒绝虽然有些不通情理,但无疑值得我辈学习!吴组缃的耿介性情,是源于他心中的做人的尺度,诚如北大中文系教授孙玉石所评价的那样:“他要一个导师应有的尊严。他尊重自己的尺度。”面对逝去的年代、遥望远去的那些大师们,我们常常会产生“大师不再、今不如昔”的感叹,是的,现在的学者中,还有吴组缃先生这样的风格吗?面对吴组缃的坚守,我们除了感叹,还能有什么呢?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