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胜
暑期来临,北京各大博物馆迎来参观高峰。在国家自然博物馆的古爬行动物展厅,一名约10岁的男孩指着图片上的“尖嘴鸟”问。讲解员并没有回头确认图片,便“胸有成竹”地回答——“翼龙,一种会飞的恐龙”。这个答案令一旁的家长张女士有些惊讶,她赶忙拿出手机搜索,再三确认后向儿子解释:“刚才老师说的不准确,你看,恐龙是可以在陆地上直立行走的,而翼龙只会飞,它俩不是同一物种,翼龙也不是恐龙。”
随着近年来博物馆热得风生水起,“三分游,七分讲”也渐次成为不少观众的新诉求。这种既知其一、又知其二的求知需求,有助于挖掘文物价值、讲好中国故事、让文物活起来。但文物讲解必须充分尊重历史、恪守求真务实,切不可随心所欲、口无遮拦。尤其不能凭借未经考证的“秘闻”“传说”“野史”等随意杜撰、“戏说历史”。这既体现出国人对历史和文物的应有尊重,更可规避不负责任的以讹传讹和误人子弟。
作为历史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结晶,博物馆里的每一件展品都是经过考古发掘、历史积淀所证实的文化瑰宝。大量的历史知识和人类文明足迹都印刻在文物之中,观览文物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了解历史、开拓视野、拥抱文化、精神洗礼的教育感染过程。对于每一位国人,特别是家国观念尚未真正形成的青少年学生,听讲梳理每一件文物的底蕴、渊源、价值与意义,不啻于一次穿越时空隧道,对话古代历史,触摸文化精髓,有助于人们铭记初心、传承文化、牢记使命和责任担当。讲解璀璨典藏和历史珍品,也许少不了语言风趣幽默和方式生动活泼,但涉及史实的内容却必须真实靠谱,容不得半点虚假。
现实中,由于暑期博物馆客流量的大幅提升,“讲解员”成为供不应求的游览刚需。对于许多喜爱逛博物馆的游客来说,讲解已是非常必要的体验环节,甚至还有不少游客把购买第三方讲解服务当作方便获得博物馆门票的“敲门砖”。这不仅导致一些非专业“讲解员”队伍的粗制滥造,也推高了文物讲解的收费失序,更助推漏洞百出和“戏说历史”的讲解乱象。比如把“错金波斯文索耳鬲(lì)炉”读成了“隔炉”;把考古和盗墓混为一谈;更有一些讲解者将大量未经考证的“传说”“野史”穿插于文物讲解中,造成对受众特别是未成年游客的认知偏差和历史误读。这种误人子弟的危害不容小觑。
“戏说历史”是讲解文物中的大忌,去“戏”存真不能仅止于一味地“禁止”,更当从规范化讲解监管和培育专业讲解员队伍两方面入手。鉴于游客对文物讲解的“三分游,七分讲”诉求,博物馆方面既要叫停乱象、强化监管、完善机制,实行对讲解内容、讲解人员、活动流程、安全责任等多个环节的报备程序,同时还要加快对文物讲解从讲稿编写、审定到人员培养、历练等的队伍壮大,切实满足游客的游览诉求。这也是博物馆“让文物活起来”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