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20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10版:文化走廊

“三分钟读完名著”是一种文化快餐

⊙袁跃兴

据文化媒体报道,新近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抖音平台上的读书类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65.17%、收藏量同比增长276.14%,直播观看人次则同比增长近一倍……

但很多文化媒体和书评者也指出,速读短视频呈现“流水线生产”的同质化趋势,存在着优质作品内容价值流失问题。比如短视频平台推出“三分钟读完名著”短视频,制作者将经典名著的讲解时长压缩到3至5分钟内,简单涉及一些作家背景、文本含义与时代意义的梗概知识。这些“三分钟读完名著”的视频选书与文案高度雷同,评论内容、叙述语气也同质化严重。看后不少网友留言吐槽:“本以为看完速读短视频可以缓解我的‘名著恐惧症’,结果好像只欣赏了书皮和腰封。”

事实上,将数十万字的名著浓缩为3分钟的短视频,博主们不得不大幅删减细节与旁支内容;为了吸引网友的关注,部分“说书人”还添加“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妄语,在真实文本与广大读者之间增设了“无形关卡”;还有视频用哗众取宠的语言堆砌概念,网友乍一听似乎觉得很有道理,但其实无法深究。

为什么当下短视频流行?这是今天快餐文化流行的一种反映,也是一种时代文化心理的反映。人们热衷于追求一些有实际效用的具体目标,对待事物的成熟缺乏耐心,每件事情都必须立即使人感到满意,即便是精神文化生活,也必须服务于这种短暂、快速的快乐。人们逐渐远离文字而趋向视频、图像,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接受和吸收文化尤其是流行文化的主要形式和趋势。

现在一些人越来越远离文学名著的阅读,觉得名著篇幅太长、内容艰深、阅读门槛比较高,于是便看看这些视频版的“缩写本”聊备谈资,更有人连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都要用3分钟“看”完。

短视频因为限制节目时长,呈现直观、形象和快速的特点,具有文字不能比拟的优势。但如果受众企图用短短几十秒、几分钟的视频来获取丰富的信息,其实很难达到想象中的收效。由文字到图片、由图片到视频,的确是便捷了,但受众对想象力和思考力的调用却越来越少。

比如某知名短视频应用介绍一部名著,只有短短的两三分钟时间,这样的视频怎么可能完整反映一部名著的内容呢?于是视频中只好加快语速、精简内容。而且,我们用户在看视频时,只是专注于影像之中,进行快速浏览,难以集中注意力,不能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行理论分析乃至逻辑推理。长此以往,我们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就会下降,思维趋向于表面化,最终可能迷失于这种短视频的简单化、图像化、速食化之中。

如今,短视频流行,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结果。这种技术的应用,对人类的理性、思维、思考和思想,也造成了一定的挑战。我们如果一味沉浸在诸如“三分钟读完一本名著”这样的短视频节目中,浏览速度当然是快,但代价是剥离了丰富的内容,只剩下光秃秃干巴巴的几条梗概,作品中原有的丰富的细节、细腻的情感、精彩的故事,就会与我们无缘,以致我们很可能会变得理性力量匮乏、思想碎片化,最终滑入精神创造、思想认知、思考能力枯萎和退化的泥淖。

这种技术的发展与流行,渐有成为大众吸收文化主要方式的趋势,这不仅会使我们的思想让位,也使它自己陷入了困境。今天,我们似乎很难再说出“我思故我在”,这些视频图像不给我们任何空闲去思考,我们把思考的任务交给了互联网、短视频……

在这种技术性的短视频、碎片化思维的流行中,在文化的“快速、快感、快扔”中,我们该放弃文字的阅读,放弃思考、思想吗?

我们知道,阅读文字之所以与观看视频不同,根本在于它是抽象的符号,它要求阅读者必须同时思考,否则就不能理解文字的意义。阅读文字,需要读者具备领悟抽象思想的能力,具备讨论严肃精神问题的能力。我们只有阅读,才能置身于人类精神传统之中进行思考,它带给我们的是文字阅读的精神训练、思索的兴味、沉思的回味和思想的快乐。

如今,大量与阅读相关的短视频进入我们的文化生活,在它带来便捷的同时,我们也该保持警醒,我们的阅读不该完全进入“碎片化”“速读化”,我们的阅读,精神理性不能缺失、思想不能让位。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