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4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6版:悦读

做一个阐释并守护世界意义的人

开卷有益

▱何纯洁

悠悠华夏,鸿篇巨制,打开《美的历程》,在一个个美学意象里,历史疾徐有致,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我颇喜李泽厚先生这种澄之不清、扰之不浊的文字组合形式,让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美的历程》从宏观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从远古时代(新旧石器时代)龙飞凤舞的图腾到夏商周时代狞厉的青铜器;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诗经》、建筑到浪漫的楚汉工艺、辞赋、画像石,到具有魏晋思辨气质的骈体和雕塑;从初唐佛教文化和大气磅礴的诗到宋代山水画、元明词曲、明清小说……先生多发前人之所未发,既能让人整体感知中国传统美学精髓,又能让人宏观了解中国各个时代的精神特质。

“这本书我是在1979年交稿的。写作的过程很快,大概只有几个月,可思考的时间长。”李泽厚先生记得,20世纪60年代,他下放到湖北干校劳动,在农田里汗流浃背时,脑海中忽然浮现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当时这首诗引发了他的思考,觉得它是成熟期的青少年对人生、宇宙最初觉醒的自我意识。

他不满足于割裂开的哲学史、思想史、文学史、艺术史,于是世界上有了《美的历程》。20世纪80年代是迪斯科的时代,“喇叭裤”是身处“潮流前线”的象征,青年们对美学的热情像火一样燃起。这本似专论似通史,似散文似札记的书,其哲学分析与文化研究能给予人们许多营养。

《美的历程》让人得以从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出发,伴随朝代更替,审视不同时期不同的“美”,以及它们之间的演化关系。我为先生展示的数千年文化遗产和美学图标感到敬畏,为文中无穷无尽的“意味”而感动。从前不懂为何有人喜欢远古陶器中粗简的线条,但如今透过线条看到的是先民“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的恬静自然。这或许就是书中所多次提到的“有意味的美”。

开篇之处,我原以为根据殷周青铜器发展四期,开放期比勃古期之青铜更具有审美意义,因而审美价值应该更高一点。但最后先生断言,当青铜艺术只能作为表现高度工艺技巧水平的艺术作品时,实际便已到它的终结之处……或许狞厉神秘的青铜饕餮摆脱了宗教和信仰的笼罩之后,现代人所能欣赏的崇高之美展现了当时的社会时代精神,因而更为典范。

“历史从来不是在温情脉脉的人道牧歌声中进展,相反,它经常要无情地践踏着千万具尸体而前行。战争就是这种最野蛮的手段之一。”不得不承认,人类从动物开始,为了摆脱动物状态,使用了野蛮的、几乎是动物般的手段,这就是历史真相。再者,人的觉醒也是在对旧传统、旧信仰、旧价值、旧风习的破坏、对抗和怀疑中取得的。先生让我重新考量生与死,他刷新了我对生命意义的固有印象。此前我总觉得汉代所企慕的神仙世界,追求的长生不死、羽化登仙,各种寻求不死之药的行径,都是逃离当世的体现。但书中给的新观点是,这里的神仙世界并非与现实苦难对峙的难以抵达的彼岸,而是希冀人生能够永恒延续,是对人生的全面肯定和爱恋。

正如“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说得干脆、坦率、直接和不加掩饰。文学作品或浩荡,或奇诡,或严谨,或峻峭……不同的遣词造句,传达不同的情感、风貌、品格。这些文句表面看来是在贪图享乐,其实恰恰相反,它在那个时代下,深刻地表现了对生活的追求。外在的功业有限,内在的精神本体却是原始根本且不可穷尽的。

你我终归白骨荒丘,大部分事物并非不朽。所以人生在世,多少该有一点为艺术而艺术的气度。不管是陶潜的超脱尘世还是阮籍的沉湎酒中,无论是超然事外、平淡温和,还是忧愤无端、慷慨任气,都以深刻的形态表现了魏晋风度。所以,怎样都行,向前就好。

并非纯粹的说理和辩证,这本书让我得以躲进“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的四时,感受“浮云吹作雪,世味煮成茶”的惬意。木心《素履之往》中有这样一段话:“生命好在无意义,才容得下各自赋予意义。”人类本身的扬弃和嬗变得益于审美对于人生的建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也阐明了突破生存自我实现需要的重要性。所以在探寻自身生命意义过程中的缓慢变化,都值得真实感受。

无论美学是否会滥俗或边缘化,“美学热”是否会退潮,美学总是有接班人的,对自由的追寻也需要有踵事增华的人。唯愿以心为鹄,知则真切笃实,行则明觉精察。一己之心能役万物,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做一个阐释并守护世界意义的人。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